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就过去了半年。
沈明恒在研究院和教授们一起过的新年,冬去春来,他的大四生涯也到了末尾。
方行舟与赵霖自主创业,开了一个小公司。
创业不比找工作容易,他比从前还忙,但好在时间、地点比较自由,可以让他更方便照顾生病的母亲。
邱军的考研成绩也已经出来,没有辜负他的努力,成功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孔云鹏找工作的经历非常顺利,每个公司都认为,能有这样意志力的员工不论做什么都不会差。
甚至考虑到他的行动不便,愿意让他远程办公实习。
沈明恒的项目,也正式宣告获得了圆满成功。
这是大众第一次知道他这半年来是在研究什么东西。
——治疗仪。
没有太盛大的宣布仪式,也不像家政机器人那样有专门的发布会,仅仅只是一条正经的新闻,仍旧引起了轩然大波。
普天之下,谁身边没有几个被判定为进入生命倒计时的病人?
这甚至比机甲都更要让人激动,毕竟机甲他们或许一辈子都见不到用不上,但治疗仪却是能切实救他们命的东西。
人命关天,落在自己身上才知道这个词的重量。
治疗仪造价高昂,国家也只造了三台,分布在国内三个医院里。
依然是对无力承担费用的弱势群体采取了费用减免的形式,但使用一次的费用实在太高,国家一年也只有1000个免费名额。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少,可放眼全国去看,身患绝症的病人何止千万。
好在国外也有很多病人,国外的富豪为了延长寿命,可以上亿上亿地花,填补了不少空缺。
治疗仪光是启动的费用就不匪,而不同的疾病需要的治疗时间不同,导致价格也不同。不过托富豪们的福,他们一个人的治疗费用,至少可以再治好上百人。
国家一点没有在这方面征收,所有面向国外的高昂治疗费,全都投入了给本国人的治病补贴之中。
孔云鹏接到了电话,通知他去做修复治疗。
孔云鹏到了医院才知道,哪是什么修复手术,分明就是治疗仪——半年前医生和他说起的时候,治疗仪还没有研发出来。
因着间谍的事情,他和邱军与沈明恒的关系好了许多,连带着与方行舟的来往也密切了许多。
孔云鹏给方行舟打电话炫耀:“其实一直都没后悔,但是要是以后走路都跛脚,我可能还是会有些难过。没想到,沈明恒会为了我这点小事,专门去研发治疗仪。”
方行舟也正在医院跑上跑下帮他的妈妈预约,接到电话,他一本正经地纠正:“不,明恒是为了我研发的。”
方行舟这半年赚了不少钱,但是事业毕竟刚刚起步,距离治疗仪百万费用还是隔着不小的差距。
沈明恒原本说他来出这部分钱,但方行舟拒绝了。
方行舟找顾南笙谈了个合作,不知他们私下达成了什么交易,顾南笙同意先借他一笔钱。
方行舟在商业上的天赋与成长速度在此可见一斑,半年前他还只是盛华集团里一个可有可无的实习生,半年后已经可以和顾南笙面对面谈生意。
虽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顾南笙看在沈明恒的面子上,但作为一个生意人,这起码表明他认可了方行舟的潜力。
欣赏归欣赏,顾南笙其实并不怎么喜欢方行舟,并非是针对这个人,是他对沈明恒的所有同学都抱有几分排斥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