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体战略确定后,帝国的参谋本部以极快的速度开始组建一支全新的远征力量。
这支新部队被命名为“南方军团”,其任务明确而艰巨:远征南部大陆,拔除自由科尔迪亚政权,夺取矿产与油气资源,并阻断联合王国在该地的支点。
军团规模初定为一个集团军级,编制强调快速机动与远程作战能力,重点围绕装甲师与摩托化师展开。
军方上下几乎没有异议地将指挥权交给了埃里希·冯·瓦尔克中将。
他在科尔迪亚战役中率领装甲师突破贝尔瓦尔边境防线,以一场漂亮的穿插与合围战打垮了敌军主力。
短短数周内,他的部队横扫数百公里,几乎不留死角。这种以灵活机动与果敢突击见长的风格,被认为最适合南部大陆那种开阔而又恶劣的战场环境。
瓦尔克的晋升极具传奇色彩:从师长首接跃升为中将,掌握一个集团军的最高指挥权。他的名字也被帝国的宣传机器中迅速放大,成为象征“帝国新锐将领”的标志性人物。
南方军团下辖两个装甲师:配备最新式中型坦克与自行火炮,作为主攻核心。三个摩托化步兵师:用于快速机动、占领要地和保护装甲部队侧翼。
独立伞兵旅可在需要时可空降至敌后,夺取港口、要塞或交通枢纽。
而航空支援联队则由战斗机、战术轰炸机与侦察机组成,确保在广袤荒漠与山地上也能维持制空与侦察优势。
最后则是由大量油料车队与工兵营组成的后勤部队,负责维持补给线与建立临时机场、港口。
帝国高层寄望南方军团不仅能在军事上立下赫赫战功,还能在军事与经济上完成多重目标:
军事上迅速摧毁自由科尔迪亚的根据地,并切断联合王国与南部大陆的联系。经济上夺取铁矿与油气资源,解决帝国战争机器持续扩张的资源需求。
数周后,南方军团的先头部队终于在南部大陆的西部海岸登陆。
这一地区原本是科尔迪亚殖民地的一部分,如今仍由贝尔瓦尔政权的控制的“地方当局”维持着秩序。
这里的总督与军官早在本土投降后便宣誓效忠帝国,因此当地港口与补给站几乎不费一枪一弹便被移交给了雷瓦尼亚军队。
港口上空,黑鹰旗与贝尔瓦尔自治当局的旗帜并肩飘扬,象征着一种暧昧而微妙的“合作关系”。对于帝国而言,这片西部沿海地区将是最理想的登陆基地:地势开阔,港口可用,铁路与补给线能迅速延伸进内陆。
瓦尔克中将的指挥车在进行装卸作业的码头上驶过,望着一辆辆坦克和半履带车被吊车缓缓放下,他冷静地在地图上出标注新的出发点。
南部大陆的局势此刻呈现出三分:
西部由贝尔瓦尔自治当局掌控,实则由帝国驻军与雷瓦尼亚的军官全面接管。这里成为了南方军团的集结地和后勤核心。
东部由自由科尔迪亚政权与联合王国军队共同掌控。大批联合王国的部队与殖民地军在此驻扎,形成了由永久工事和堡垒组成的一道道防御屏障。
中部则是广袤的沙漠与零星的绿洲,交通线稀少,却是南方军团与联合王国之间必然的战场。此时己经被前出的联合王国军队控制了大片土地。
瓦尔克中将在西部港口完成集结后,仅仅稍作整顿,便果断下达了进攻命令。
“不能给他们时间构筑防御,我们必须把主动权抓在手里。”
这是他抵达南部大陆后最早的一道命令。
数日内,南方军团沿着内陆少有的公路和铁轨向东推进。装甲师走在最前方,坦克的履带碾过黄沙,卷起漫天尘土。半履带车和摩托化步兵紧随其后,工兵们不断修复沿途残破的桥梁与道路,保证补给能够持续前送。
沙漠边缘的第一个绿洲小镇,原本由联合王国军队控制。守军不过数百人,仓促修筑的工事还未完成,便遭到帝国装甲的炮火覆盖。短短几个小时后,小镇被彻底攻陷。
随后数日,南方军团如铁色风暴般席卷了中部荒漠。短短数周之内,联合王国苦心布下的数道防线被逐一撕裂,大量装备与补给被帝国缴获。
瓦尔克本人几乎天天都出现在前线指挥车中。他总是要求部队保持高速推进,不给敌人任何喘息机会。他将小股装甲部队不断派往两翼,包抄并切断敌军退路。
南方军团己深入数百公里,占领了大片绿洲与道路。大量联合王国与自由科尔迪亚部队溃散,沙漠中的残余据点接连被扫清。
报纸的标题写道:“帝国铁流横扫沙漠——南方军团势如破竹。”
然而,瓦尔克很清楚,这只是开始。
前方的东部防线才是联合王国真正的主阵地:那里有永久工事、火炮阵地和大量增援中的主力部队。
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