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爷做了京官,她跟着夫人,只怕要一辈子待在京城了。
“好!”两个姑娘像小孩子一样勾了手指——
作者有话说:昵称“收紧核心”的朋友在吗?使用了你推荐的名字“云来”!因为“林”姓有别的安排,另外声母“S”配“Y”发声更顺畅一点,所以只用了名,京城老字号绸缎庄少东家,沈云来。感谢!
【注】“新闻”一词由来已久,宋代《朝野类要》记载“新闻”指民间小报,与官方朝报形成制度性区分。唐代李咸用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印证该词早期指代新近传闻。
【注1】宋代北方有漕运,但基本为官用,大运河主干很少用作民用,基本都做粮道、木材和军需等国家大事通道,而且因为维护成本和难度太高,北宋末年漕运四渠就先后废弃了。
第55章
次日一早,明月和苏小郎驾着马车,按照约定出城与高管事汇合。
“这位是?”明月看着他身边的年轻人问道。
二十出头,穿戴考究,举止从容,眉宇间还有些读书人的温文尔雅,绝非寻常伙计。
“这是我们少东家,”高管事笑道,又对沈云来说,“这位就是江老板了。”
“我姓沈,双名云来,幸会。”打从明月出现那一刻起,沈云来便目露惊叹,此时仍未完全平静下来,“真是没想到,名动京城的霞染竟出自这样年轻的一双手。”
来之前高管事就提醒过,说那位江老板极其年轻,叫他不要惊讶。但亲眼见过之后,沈云来才真正明白这个“极其”意味着什么,高管事又为何一定要亲自走一趟。
“您过誉了。”明月谦虚道。
又是一位少东家。
迄今为止,她和手下的人接触过两家少东家,平心而论,感官都非常差,因此对这三个字很有点杯弓蛇影。
进货而已,犯得着同时出动一位大管事、一位少东家么?
不过一匹一百一十五两,一百匹就一万多两了,绝非小数目,又是头回合作,谨慎些也说得通。
沈云来还要说话,一个伙计自远处跑来,“少东家,高爷,人都齐了。”
“走吧。”
高管事一招手,沈云来便暂时止住闲聊,温和地问明月东西多不多,是否需要帮忙。
明月道谢,“我们人少,行李都在车上了,一发赶着就是。只是需得麻烦您在下个渡口附近停一停,我们去还马车。”
这马车太大太好,租金太贵,带着回杭州不合算。不如先去车马行打个招呼,续租几日,请他们的人跟着去码头,帮忙将货转到船上之后,那人便可带着银子驾空马车回去,两不耽搁。
而杭州城中她的宅院门口就有小河,大可以在码头停靠后直接雇船运到家门口,算上搬运,几十个钱就能得,极便利的。
明月朝苏小郎使了个眼神,后者一甩马鞭,额外拴着两匹马的马车便哒哒走起来。
“好马!”看见那两匹骏马,沈云来赞了一句,“江姑娘也擅骑?”
江姑娘……明月其实不大喜欢这个称呼,但对方似乎并无恶意,且是头回见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算不上,刚学。”
住在常夫人家这几天她也没闲着,得空就让苏小郎教自己骑马。她本就很会骑骡子,二者颇有相通之处,上手很快,只差经验了。
“江姑娘年轻聪慧,一定学什么都很快。”沈云来爽朗道。
莫不是个自来熟?原本明月还真想骑马上路的,可沈云来如此健谈,简直什么都能捡起来说一说,她忽然就不想骑了。
明月只在心里想了一下,怎料沈云来竟似看出来一般,“想必这些日子江姑娘十分辛苦,接下来又要赶路,是我孟浪了,还请上车歇息。”
说完,行了一礼,主动退开。
明月微怔。
观察如此细致入微,真不愧大商贾之后,着实叫人讨厌不起来。
她微微吐了口气。
总算遇到一位名副其实的少东家,而不是什么动辄杀人,或是干脆想吃软饭的……
沈云来离开之后,周围顿时安静下来,伴着有节奏的车马行进声,明月真的睡着了。
马车内连同后车板上都塞满给各路亲友的礼物、染料,很挤,根本躺不平,但过去十几天她都忙得脚打后脑勺,不是在外奔波,便是在内奉承、学习,尤其在武阳郡主府那段时光,恨不得睡觉都睁一只眼,身心俱疲。
哪怕在常夫人家短暂歇息,还要跟嬷嬷补课,穿插着跟苏小郎学骑马,又要关注外界对霞染的反应……所以明月硬生生坐着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