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呼着陛下驾到时,桐桐转过身,得去将大殿的门拉的关上。
本来很难一见杨广的,这次看到的比原主幼年记忆里存留的影子更真切了。
杨广长的是真的很气派!这种气派十分直观,十分有冲击力。
魏征在编《隋书》的时候,描述杨广用的是‘上美姿仪’;也有时下文人记载,说杨广是‘美姿仪,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连隋炀帝晚年,他自己照镜子都要说,‘大好头颅,谁来取之’?
读这些记载,很难将这么一个帝王描摹出来。
可这人一出现,桐桐就觉得最恰当的词应该是‘气派’,高大威武,五官分明,眼锐利如鹰,十分有辨识度和冲击力。
只能看这一眼,门得关上的。
她缓缓的拉上门,而后退了出去。在外面便只能听到里面的声音了。
杨广还是想征高句丽,据说已经连着好几日,百官无一人说话。对征高句丽一事,尽皆不支持。
今儿也一样,帝王再问,下臣不发一言。
杨广从龙椅上走下来,看着宇文述,宇文述垂首:“臣遵旨意,不敢违逆。”
意思是,只要您下旨,我肯定遵从。
杨广又往下走,近臣皆是这么一句话。至于其他臣子,他问,他们就跪,噗通一声跪下,以额触地。
四爷:“……”这姿态好看吗?今儿该告病的,实不该来见这个神经病。
果然,轮到四爷了,杨广看着这少年的眼睛:“尔亦以为不该征伐?”
四爷摇头:“陛下,黄帝有五十二战,成汤有二十七战……”
黄帝是五帝之首,生平有记载的大战有五十二场之多;成汤就是商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也是成汤开了以武力夺天下的先例。
一开口就拿这样的帝王来类比,杨广的嘴角微微翘起,满脸都是鼓励:说!只管说。说给满朝的大臣们都听听!
四爷这才继续道:“若非大战平天下,王德如何施于王侯?号令如何颁布于天下?”
杨广点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啊!此战,何错之有?只因朕要亲征么?
随即又听自己这个表侄说:“汉时,卢芳一小小盗贼起事,汉高祖亲征讨伐;隗器附逆,逃回故里已是强弩之末,光武帝尚且亲自西征……”
杨广又点头,当真是句句都在朕心里。
“汉高祖、光武帝所行,尽皆铲除暴虐,以戈止戈之举。唯有先劳,而后才可安享太平!”
满朝文武:“……”话都是对的话,可事放在而今,真不是那么个事!
这唐国公三子,怎生这么一副谄媚阿上的脾性?!当真是岂有此理!
好些人都对四爷侧目,四爷谁也不看,只一脸的诚恳:“家父常教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子民。凡日月所照,何处不是我大隋?凡风雨所润,何处不沐皇恩。高句丽小小属国,轻慢贪婪,扰我边民,侵我疆土,掠我财富。天子一怒,兴兵问罪,此乃君王之责,应当应分。臣——深以为然!”
杨广大叫一声‘好’:“此言甚得朕心!”
门外的桐桐:“……”你要是想当奸臣,那也一定是天下第一奸!
就听里面传来杨广的声音,他说起了之前征伐高句丽:“……杨谅未战而还,糊涂怯懦;高熲无智无谋,刚愎残暴……”
杨谅乃是杨勇和杨广的弟弟,是杨坚和独孤伽罗的第五子。因为反对杨广夺嫡继位,起兵造反,被杨素给打败,而后幽禁致死。
杨谅是被杨坚派去的,那是隋文帝时候征高句丽的事!当时赶上大雨,起了疫病,不战而还。
而今,杨广说杨谅糊涂怯懦,贻误军机的黑锅一把扣在了杨谅头上。
至于说的高熲,此人是大隋的开国元勋,是杨坚建国最重要的谋士。只不过后来因为废太子一事与杨坚意见相左,没得善终而已。
现在,连征高句丽失败的罪责也得推到高熲的身上。
杨广说这两人领兵就如同儿戏,全然不把将士的命当命:“……朕每每念及当年战败的将士的尸骨遗落在路边,如何能不痛心?而今,朕已派人,收敛掩埋将士尸骨!朕欲往辽西郡为战死的大隋将士设祭坛,建道场。朕之恩惠必能至九泉之下,亦必能安抚长眠于地下的亡魂。”
桐桐:“……”恩泽降于枯骨,这可当真是大大的仁慈!感天动地不足以形容啊!
四爷抬头去看,杨广该就是这么想的,他甚至于眼圈微红,哽咽道:“……凡我臣民,当以身事君王,战时为战,慷慨赴死,此乃舍生取义。便是牺牲于草泽,遗骨于原野,朕亦不会忘。朕必将祭祀追念为天下取义的忠勇将士,此英灵与我大隋同寿!”
桐桐:“…………”要大家都积极去打仗,因为这是正义的!只要愿意奔赴战场,便是死在外面,便是遗落在田野成了一堆骨头,他也会记住的,也会祭奠的。有大隋一天,就永远不会忘记为大隋战死的将士。
是这个意思吧?嗯!就是这个意思。
那这个意思可真是……太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