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办?总不能让卫星关机吧。”张博士苦笑。
“不,我们要学会共存。”林薇眼神渐亮,“既然无法消除干扰源,就让它为我们所用。我们可以开发一套‘电磁指纹识别系统’,把常见空间电磁信号建档入库,一旦监测到特定频谱特征,提前调整屏蔽参数或切换通信窗口。这就像是给量子网络装上耳朵,听懂宇宙的声音。”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深空模拟舱内,吴浩正见证一场惊心动魄的测试。新制备的多层复合超导磁体被置于-230℃极寒与高强度伽马射线双重考验之下。仪表盘上,临界电流值一度从1500A跌至1100A,警报灯闪烁不止。
“坚持住……再坚持十分钟……”赵工死死盯着温度曲线。
突然,数据显示磁体性能开始回升。“怎么回事?”有人惊呼。
吴浩却笑了:“是我们加的液态铟镓锡微胶囊起作用了。低温导致基体收缩产生微裂纹,胶囊破裂,金属流入缝隙并凝固,恢复了电路连通性。这是一种被动自愈机制。”
“这简直是人工血管!”一位研究员惊叹。
三天后,两支团队在东大总部汇合。吴浩展示了一段视频:改造后的磁体在经历一百次冷热循环与累计十小时辐照后,仍保持98%原始性能。“我们给它取名叫‘星脉’??象征着未来星际航行动力的血脉。”
林薇也带来了好消息:“新的分段屏蔽+智能预警系统已稳定运行一周,量子密钥分发成功率恢复至理论极限。我们把它命名为‘灵犀’,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寓意信息传递的纯粹与默契。”
吴浩站在会议室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位成员:“看到没有?当我们不再把材料当作死物,而是赋予它感知与反应的能力,科技就开始有了生命。接下来,我们要让‘星脉’与‘灵犀’真正融合??用超导量子网络为星际飞船构建全维感知系统,让它不仅能飞向星辰,还能理解宇宙。”
计划迅速推进。半年后,首艘试验型深空探测器“启明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它没有携带传统燃料,而是装备了两台“星脉”超导推进器,依靠地面与空间站联合供能的微波束驱动离子流。船体内置“灵犀”量子传感阵列,可实时感知周围电磁、引力场变化,并通过量子纠缠信道回传数据。
发射当日,全国瞩目。火箭腾空而起,穿越云层,最终在近地轨道平稳展开太阳能收集帆,开始接收来自地面阵列的能量注入。
然而,第三天凌晨,指挥中心突然收到断续信号:“……姿态失控……左翼推进器输出异常……量子导航失效……重复,量子导航失效……”
吴浩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数据显示,探测器在穿过南大西洋磁异常区时,遭遇强烈地磁扰动,导致“灵犀”系统的SQUID传感器集体饱和,无法分辨真实信号与噪声,自动驾驶程序被迫关闭。
“是磁暴。”林薇快速分析,“超出预设阈值三倍以上,系统判定为故障而非环境变化,自动进入了保护性休眠。”
“那就唤醒它。”吴浩下令。
“不行,远程指令也被干扰,加密认证无法通过。”
空气仿佛凝固。若不能及时恢复控制,探测器将在七十二小时内坠入大气层烧毁。
吴浩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当年导师说过的话:“真正的科学家,不是建造永不犯错的机器,而是教会它如何在错误中生存。”
他睁开眼:“启动应急预案??启用未加密的开放信道,发送最简指令序列:只包含‘重启’与‘切换备用算法’两个动作。不要验证身份,不要加密,就像原始无线电那样直白。”
“这太冒险了!万一被黑客截获……”
“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黑客,是沉默。”吴浩声音平静却不可动摇,“相信我们的设计,哪怕裸奔,也要把心跳传出去。”
指令发出后,整整四十分钟,毫无回应。
就在众人即将绝望之际,屏幕上跳出一行字符:
>【系统重启完毕】
>【启用自学习模式】
>【正在重建空间坐标……】
>【导航恢复,姿态校准中】
下一秒,探测器传回地球一张照片:漆黑宇宙背景下,一轮蓝白相间的星球缓缓旋转,正是它刚刚绕过的地球。
控制大厅爆发出雷鸣般掌声。吴浩与林薇相视一笑,眼中皆有泪光。
三个月后,“启明一号”顺利抵达月球背面预定轨道,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基于室温超导推进与量子感知系统的无人深空航行。联合国秘书长发表声明称:“这标志着人类正式迈入‘可控超导文明’时代。”
而在浩宇科技的新年誓师大会上,吴浩站在台上,身后大屏播放着探测器拍摄的星空影像。“我们曾以为,掌握超导就是掌握了电力。后来才明白,它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更快的速度,更强的感知,更深的连接。但最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谦卑:无论技术多么先进,都要留一条‘裸奔’的后路,因为宇宙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也更美丽。”
台下,无数年轻的面孔仰望着他,如同当年他在实验室里仰望星空。林薇坐在第一排,手中握着一枚小小的芯片??那是从“启明一号”备份系统中取出的“灵犀”核心,上面刻着一行极细的小字:
**“致未知,敬未来。”**
夜风拂过园区,研发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在这片被超导点亮的土地上,梦想从未熄灭,探索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