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会到来前两周,筹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病房完成改造,崭新的监护仪、呼吸机陆续到位;手术室完成层流升级,配备高清影像导航系统;护理团队完成培训,模拟演练了多次术后交接流程。
蔡巧君主动请缨,牵头制定心脏外科护理规范。她参考国内外多家顶级医院的标准,结合三博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涵盖术前评估、术后监护、抗凝管理、康复指导的全流程操作手册。厚厚一本,打印出来足有八十页。
“你这是要把自己累垮。”夏书心疼地说。
“值得。”她笑着回应,“这是我老公要奋斗的地方,我能帮一点是一点。”
终于,那一天到了。
清晨六点,机场接机口。杨平、宋子墨、徐志良、夏书一字排开,穿着笔挺的白大褂,手里举着“欢迎李泽会教授加盟三博医院”的横幅。天气微凉,但他们个个精神抖擞。
航班准时降落。舱门打开,一个身材高大的亚裔男子拖着行李箱走出通道。他戴着黑框眼镜,面容清瘦,眼神锐利,走路时背脊挺直,步伐稳健。看到迎接队伍,他微微一笑,快步上前。
“杨教授!”他用略带口音的中文打招呼,“好久不见!”
“欢迎回家。”杨平握住他的手,声音有些哽咽。
一行人驱车返回医院。路上,李泽会望着窗外飞逝的城市景象,感慨道:“上次回国还是二十年前,那时候北京还没这么多高楼。”
“现在变化太大了。”夏书坐在副驾,回头说道,“但有些东西没变,比如我们对手术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
李泽会看了他一眼,点头:“很好,有这种心态,才能做好心脏外科。”
抵达医院时,已是上午九点。夏院长率领导班子在大厅迎接,举行简短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媒体记者到场拍摄,闪光灯此起彼伏。
“今天,我们迎来一位世界级的心脏外科专家。”夏院长激动地说,“他的到来,标志着三博医院心脏外科正式启航!”
掌声雷动。
仪式结束后,李泽会直接前往手术室参观。他戴上手套,亲手检查每一台设备的操作界面,测试麻醉机参数,查看药品储备清单。整整两个小时,他一丝不苟,像个新入职的住院医师。
中午,医院安排接风宴。李泽会婉拒了高档酒店的安排,只说:“找个食堂就行,我想尝尝中国的饭菜。”
于是众人来到职工餐厅。他点了西红柿炒蛋、青椒肉丝和一碗米饭,吃得津津有味。“比美国的中餐馆好吃多了。”他笑着说。
饭后,他召集筹备组开第一次工作会议。没有寒暄,直奔主题。
“我知道你们做了很多准备,”他说,“但我希望你们明白,心脏外科不是拼凑几个人、买几台机器就能做起来的。它需要文化,需要传统,需要一种‘零容忍’的态度??对并发症零容忍,对失误零容忍,对敷衍塞责零容忍。”
会议室一片寂静。
“我不要求你们立刻达到我的标准,”他环视众人,“但我要求你们每一天都在进步。我要看到你们对手术的热爱,对细节的执着,对患者的担当。”
他又看向夏书:“你是本地培养的博士,根基在这里。我希望你能成为我的左膀右臂,不仅要学技术,更要理解心脏外科的灵魂。”
夏书郑重点头:“我会的。”
会议结束已是傍晚。李泽会独自一人走进空荡荡的手术室,站在主刀位,久久伫立。窗外夕阳洒进来,映照在他脸上,光影斑驳。
第二天清晨,他出现在病房查房。穿着洗得发白的旧白大褂??那是他特意从美国带来的,说是“最有手感”。他对每个病人问得极细:症状持续时间、用药反应、睡眠质量、心理状态……甚至询问家属的工作情况。
一位患风湿性心脏病的老太太感动得流泪:“大夫,您这么大的专家,还问我儿子在哪上班?”
李泽会温和地说:“因为你的病情和家庭支持息息相关。我知道你在农村,儿子在外打工,你要撑住,等他回来。”
查完房,他叫住夏书:“明天上午八点,第一台手术,二尖瓣置换,你来做助手。”
“我?”夏书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