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任务正式启动。
各队领取了自己的乐谱碎片。七组拿到的是G小调赋格的主题片段,结构严谨但缺乏发展线索。
“典型的陷阱。”文达分析,“这段旋律看似完整,实则缺少转调接口,无法与其他调性衔接。除非找到对应的对位声部,否则根本没法扩展。”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尽快找到掌握副题的队伍。”于小北说。
“我已经有了目标。”舒伯特翻开名单,“三组??他们昨天领物资时,工作人员误将密封袋撕开了一角,我瞥见里面是D大调的琶音序列,正好能与我们的主题形成属关系连接。”
“要主动接触吗?”王大虎问。
“不。”舒伯特摇头,“我们要等他们来找我们。”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有多重要。”舒伯特嘴角微扬,“等他们发现无法推进编曲时,自然会意识到??需要一个能解读复调逻辑的伙伴。”
果然,下午三点,三组队长亲自登门。
“听说你们研究过巴赫晚期赋格?”她开门见山。
“略懂。”舒伯特故作谦虚,“怎么了?”
“我们这段旋律卡住了,找不到发展方向。”
“让我看看。”舒伯特接过乐谱,装模作样研究了几分钟,“嗯……问题不大。你们缺的是一个逆行模仿的低音线条。巧了,我们正好有一点初步构想。”
“能分享吗?”
“当然。”舒伯特微笑,“不过合作才有价值。不如我们一起写?”
三组队长犹豫片刻,最终点头。
就这样,七组用最小代价换取了关键信息,并顺势建立起第一个稳定联盟。
与此同时,一组正紧锣密鼓地整合资源。刘子谦召集队员开会:“必须抢在所有人反应过来前,控制核心调性轴心。只要掌握C大调主功能圈,就能主导整体架构。”
“可七组已经开始行动了。”助手提醒,“他们刚和三组达成合作协议。”
刘子谦冷笑:“让他们忙去。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是拼图速度,而是最终呈现的美学高度。我们要做的,是让所有人依赖我们的框架。”
而在另一端,五组悄然联系四组,试图构建对抗联盟。
风暴正在酝酿。
夜幕降临,七组围坐在灯下,将今日所得一一梳理。
“目前形势对我们有利。”文达总结,“已获得两个调性支点,建立一条安全信息链。下一步,应着手创作过渡段落,为后期融合预留空间。”
“还得注意节奏。”于小北提醒,“别忘了,这场任务还有观众评分机制。纯技术流可能拿不到高票。”
“所以我们要加入一点‘人味儿’。”舒伯特拿起铅笔,在纸上勾勒旋律线,“比如在这里,插入一段口哨独奏??就像去年雨夜那样。”
王大虎笑了:“你还真打算复刻经典?”
“为什么不呢?”舒伯特望着窗外星空,“有些旋律,本来就该反复出现。”
那一刻,他们仿佛看见,遥远的夜空中,一颗微弱却执着的星星,正缓缓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