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我真没想下围棋啊! > 第四百九十章 知道距离才能判断其高度(第2页)

第四百九十章 知道距离才能判断其高度(第2页)

七天后,我们抵达塔什库尔干。那所边境小学建在山坡上,红砖墙被风吹得发白。校长是个汉族女教师,已在当地坚守十八年。她带着我们参观教室,墙上贴满孩子们画的“棋局”??有把棋子画成雄鹰的,有把棋盘变成牧场的,还有一个孩子写道:“黑子是我妈,白子是爸爸,他们在吵架,我不想让他们分开。”

操场中央,我们铺开了大地棋盘。第一天来了二十多个学生,第二天翻倍,第三天几乎全校出动。有个盲童女孩由姐姐牵着来,坚持要用脚趾夹棋子落子;一个患脑瘫的男孩无法说话,但能准确指出该下的位置,由老师代为摆放。

最让我震撼的是第五天。那天来了十几个牧民家长,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结果一位老人突然走上前,用拐杖在地上划出一道弧线:“这是我们迁徙的路线。能不能把它变成棋道?”

沈砚之立刻响应。他请所有人围成一圈,每人说出一段记忆:某年冬天如何靠北斗星找到营地,哪条河汛期最凶险,哪座山上有祖先埋下的祭石。我们将这些故事转化为“特殊规则”??某些交叉点必须绕行,某些区域只能单数步进入,有些地方甚至需要唱歌才能通行。

这场棋持续了整整两天。没有人宣布胜负,也没有人问谁赢了。最后,当最后一颗棋子落下时,全场静默片刻,随即爆发出掌声与歌声。

当晚,我在新笔记本上写下:

>**《该我了》(三)**

>我曾以为“规则之外”是一种妥协,是退而求其次的变通。

>可在这里,我明白:规则之外,才是真实生活的入口。

>棋盘不是为了限制人,而是为了让所有被忽略的声音,找到落脚之地。

>那些不会说汉语的孩子,用图画下棋;

>那些听不见声音的人,用震动感知对手的呼吸;

>那些走不动路的,用目光完成一场千里奔袭。

>这不是残缺的棋,是更完整的对话。

>我们带来的不是围棋,而是“可以开口”的许可。

>而真正的胜利,是有人终于敢说:

>“让我试试。”

第二天清晨,校长悄悄告诉我:“下周教育局要来评估,说是要合并偏远教学点。如果通过,这所学校可能就要撤了。”

我心头一紧。沈砚之却平静地说:“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不可替代’。”

我们决定办一场公开展演。邀请周边村落的居民、乡政府干部、甚至驻军官兵。主题定为:“一盘永不结束的棋”。

活动当天,阳光刺眼。操场上,三百多名参与者陆续入场。每个人领取一枚特制棋子??陶土烧制,背面刻着名字或指纹。我们不再使用传统规则,而是设立“传递机制”:每人每次只能走一步,然后将机会交给下一个人。顺序由抽签决定,不分年龄、身份、民族。

第一颗子,是一位百岁柯尔克孜族老太太落下的。她颤巍巍地走到棋盘前,把棋子放在左上角,说了句没人听懂的话。翻译哽咽着告诉我们:“她说,这是她出生那天看到的第一缕光。”

接着是一个解放军战士,他把棋子落在正中央:“这是我站岗时望见的山巅。”

一个五岁小女孩蹦跳着上前,把棋子放在右下角:“这是我梦里的糖果屋!”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有人落子时流泪,有人笑着喊话,有人默默跪下磕了个头。当第两千零十九颗棋子落下时,整幅棋盘已看不出任何攻防痕迹,反而像一幅巨大的星图,记录着这片土地上无数微小却真实的瞬间。

围观的官员久久无言。最后,带队的副局长走到我面前,声音低沉:“你们知道吗?刚才那一幕……让我想起了我父亲。他一辈子种地,从没下过棋。但他常说,活着就像走路,不在乎走得快慢,只希望每一步都算数。”

他顿了顿:“这所学校,暂时保留。”

散场时,夕阳将棋盘染成金色。我们没有收子,正如艾合买提所说:让它留在这里,明天继续。

夜里,我和沈砚之坐在房顶看星星。银河横贯天际,清冷而浩瀚。

“你还记得阿依古丽信里那句话吗?”他忽然问,“有没有一种棋,可以让所有人都赢?”

我点点头。

“我现在觉得,答案不是‘有没有’,而是‘愿不愿意创造’。”他说,“赢,不一定意味着占领更多地盘,也可以是让更多人有机会落子。哪怕只走一步,也算赢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农家弃女
半步成诗农家弃女
...
大明第一臣
青史尽成灰大明第一臣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