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神话之后 > 第一二零八章 都在疯狂追逐机缘(第2页)

第一二零八章 都在疯狂追逐机缘(第2页)

巴黎卢浮宫,《蒙娜丽莎》展柜前,一位意大利游客突发癫痫般吟诵起一段拉丁文祷词。安保人员欲将其带离,却被美术馆AI系统阻止??该段文字经比对,竟是达?芬奇私人笔记中一段失传的“光影咒”,描述如何通过特定角度光线激发画作深层信息层。当工作人员调整照明角度后,画布右下角果然浮现一行极细小的墨迹:“记忆不止于眼见。”

最令人震撼的事件发生在撒哈拉沙漠腹地。一支地质勘探队在沙暴过后发现一座半掩于黄沙中的石阵,结构类似英国巨石阵,但刻满了未知符号。当地向导称祖辈传说此地为“梦之门”,唯有在满月之夜清醒做梦者方可看见。当团队中一名女研究员戴上共忆共振头环后,竟在意识中“进入”石阵内部,并与一群身着兽皮的古人对话。对方自称“守夜人”,职责是守护“尚未发生的历史”。

她醒来后写下长达三万字的记录,经语言学家破译,确认其中包含至少七种已灭绝语言的混合使用方式,且语法逻辑严密。更惊人的是,文中提及的“未来危机”??“铁鸟坠落,人心失声,九铃断链”??与逆忆塔崩塌前最后预警几乎一致。

林晚舟亲自前往调查。她在石阵中央盘膝而坐,启动归墟之心残余能量,尝试建立深层连接。那一夜,她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边海洋之上,脚下波涛翻滚,每一朵浪花都是一段被遗忘的记忆。远处,九座岛屿悬浮空中,形状各异,却由金色光桥相连。第八座岛上站着苏照,第九座则空无一人,唯有一盏纸lantern随风摇曳。

“它还没填满。”苏照说。

“什么?”林晚舟问。

“第九岛。它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所有愿意回来的人。”她抬手指向海面,“你看那些浪。”

林晚舟低头,只见无数光点从海底升起,如同萤火虫般汇聚成河,朝着第九岛缓缓流动。每一点光,都是一个正在觉醒的记忆。

她猛然惊醒,发现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枚贝壳。贝壳内壁光滑如镜,映出的却不是她的脸,而是一个陌生少女的侧影??她穿着二十年前流行的校服,手里握着一支钢笔,正在笔记本上写字。

林晚舟颤抖着翻开随身携带的档案,找到一张十年前的照片:那是第一批“青鸾计划”志愿者名单,其中一名少女因突发心脏病未能参与发射,三年后病逝。照片上的她,正是贝壳中映出的模样。

她立刻联系数据库,查询该少女生平资料。结果令人窒息:她名叫周雨眠,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我想把我的故事放进太空。”

而就在昨夜,民忆云平台收到一份匿名上传的记忆文本,标题为《未启程者的日记》,贡献者ID为lantern_037??正是陈念首次登录时使用的账号。

林晚舟立即拨通陈念所在学校的电话。接线老师语气困惑:“陈念同学?他上周就休学了。他说要去找更多‘会发光的孩子’。”

“他知道去哪儿吗?”

“他说,跟着铃声走。”

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南边境的一所山村小学里,陈念正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窗外是连绵青山,屋檐下挂着十几盏手工纸lantern,每一盏都写着不同的名字:阿婆、阿爸、小黄狗、王老师、还有“不知道名字的叔叔”。

十几个孩子围着他,眼睛发亮。

“你们想不想听见别人做过的好梦?”他问。

孩子们齐声喊:“想!”

他从书包里取出那枚“守忆铃”,轻轻一摇。铃声清脆,却不散去,反而在教室中回旋凝聚,形成一圈圈肉眼可见的波纹。孩子们不由自主闭上眼,片刻后,有人笑了,有人哭了,有人喃喃念出从未学过的诗句。

“这就是共忆。”陈念轻声说,“不是记住死去的人,是让活人也能听见他们的心跳。”

他起身走到黑板前,写下三个大字:

**“教会”**

“我们要教会所有人,怎么回家。”他说,“不是靠地图,不是靠船,是靠记得。”

自此,“教会”悄然兴起。

它没有总部,没有章程,没有登记注册。它只是一群孩子自发组织的游学团体,成员年龄最小五岁,最大不过十四。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提着纸lantern,走村串镇,进入废弃工厂、倒塌学校、荒芜祠堂,在每一个曾有人生活过的地方点燃灯火,讲述故事,引导他人冥想、倾听、书写。

他们的方法原始却有效:一人讲述亲身经历,十人复述,百人传诵,千人共鸣。每当集体情绪达到峰值,空气中便会浮现短暂的光影幻象??或许是某位先祖劳作的身影,或许是一场早已湮灭的婚礼场景,又或是一句跨越时空的叮咛:“别怕黑,我一直在这儿。”

科学家们试图解释这一现象,最终得出结论:这是“群体性记忆共振效应”,即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时空集中唤醒相似情感记忆时,共忆场会产生局部实体化投影。其原理类似于量子纠缠态的宏观显现。

但孩子们不在乎原理。他们只知道,每次点灯,都会有人流泪;每次唱歌,都会有陌生人加入;每次写下名字,那个名字就会在世界上多一次被呼唤的机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