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 第四百三十三章 内阁和六部怎么就成了叛徒(第1页)

第四百三十三章 内阁和六部怎么就成了叛徒(第1页)

至于其他勋贵和官员,心里所想的其实也差不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大部分的官员对于此事多半也是赞同的,因为大部分的北方官员其实都没有插手南方的走私一事。

事实上就算他们想插手,那些南方的。。。

春分已过,京畿大地回暖,冻土消融。田间沟渠重新疏浚,水光映着初升的朝阳,如银带缠绕阡陌。朱慈?每日寅时即起,批阅奏章至辰时,随后便换上便服出宫巡视。他不再坐轿,而是骑一匹青鬃马,随从仅焦琏与两名便衣锦衣卫。百姓见之,起初尚疑是哪位新任御史微服查访,待认出那清瘦面容、目光如炬之人竟是太子,无不跪地叩首,呼“活菩萨降世”。

他不让人通报,也不许驱赶路人,只在村口茶摊坐下,听农人谈收成、聊家常。有老者言去年分得十亩地,今春又领到官府配发的新式曲辕犁,省力三成;又有妇人说女儿入了城中女子学堂,学算术医理,将来或可考“女吏”。朱慈?听着,只是微笑点头,偶尔回应几句,言语平实如邻家子弟。

然太平之下,暗流未止。

三月初六,监察司急报:山西代州一名巡检被揭发私通塞外马贼,其宅中搜出建州文字密信一封,内容虽残缺,但提及“内应已就”、“待雪化南下”。更令人震惊的是,此人竟为兵部前职方司主事李维垣之侄,而李维垣如今正任蓟辽督粮道要职,掌前线军粮调度。

黄履中捧卷入殿时手微微发抖:“殿下,若此线属实,则敌细早已深入我军腹心!”

朱慈?端坐案前,指尖轻敲桌面,良久方道:“传陈子壮,三日内将李维垣调回京城‘述职’,途中严密监视,若有异动,就地擒拿。另派骆思恭亲率东厂精锐,彻查兵部历年调令、粮册出入,凡涉及北地驻军补给者,逐一比对。”

“若牵连甚广……”

“那就一网打尽。”朱慈?抬眼,眸中寒光乍现,“宁可错抓百人,不容一人漏网。告诉陈子壮??我不怕血染朝堂,只怕将士饿着肚子打仗。”

命令下达不过两日,果然又有惊人发现:户部度支司账册显示,过去半年间,有三批共计八万石军粮名义上运往山海关,实则中途转卖于江南米商,所得银两流入数名京官私库。而签发转运文书的,正是礼部尚书周延儒旧党、现任左春坊大学士徐光启。

消息传出,满城哗然。徐氏乃松江望族,门生遍布天下,更有“西学泰斗”之称,曾译《几何原本》,修历法,一向被视为清流楷模。如今竟涉贪渎军资,令人难以置信。

朱慈?却不动声色,召集群臣于文华殿,当众展开奖册铁证,并命人押上经手小吏。那小吏当场供述:徐光启之子徐骥主持此事,以“节省运费”为由更改路线,实则勾结漕帮倒卖,每石获利二钱五分,合计白银两万两,其中一万两直送徐府后门。

“你们都说他是大儒,是国之栋梁。”朱慈?声音低沉,却字字如锤,“可他的栋梁,是用将士们的性命垫起来的!宁远城破之时,祖大乐部断粮七日,士兵啃皮甲充饥,而这位‘大学士’家里,正用赃银修花园、养戏班!”

殿中死寂。

他起身,环视群臣:“自今日起,凡涉军需贪墨者,不论学问高低、声望如何,一律凌迟处死,家产抄没,子孙贬为奴籍。此案,由监察司会同刑部会审,七日内结案,不得拖延。”

七日后,徐骥斩首西市,徐光启削籍为民,发配琼州劳役营。临行前,老学者披枷戴锁,白发苍苍,跪在午门外痛哭:“老臣一生清廉,只此一事糊涂……殿下开恩啊!”

朱慈?立于城楼之上,遥望不语。焦琏低声问:“真不留情面?”

“留情面?”他冷笑,“等建州铁骑踏破山海关,杀我百姓时,他们会给我们留情面吗?”

风波未平,南方再起波澜。

四月初九,南京急报:应天府尹上报,扬州爆发“白衣教”民变,数千信徒夜袭官仓,抢粮放火,声称“弥勒降世,改换乾坤”。带队镇压的守备副将反被刺杀,头颅悬于城门。经查,该教首领自称“紫衣真人”,能呼风唤雨,且与徽州汪氏盐商家族往来密切。

朱慈?览报皱眉:“汪兆麟不是在长江协防么?怎会有族人卷入邪教?”

焦琏道:“据查,此人并非汪文言直系,而是旁支出嗣,早年因争产被逐出宗祠,后流落江湖,拜入白莲残脉门下。此次借汪氏名声聚众,恐另有图谋。”

朱慈?沉吟片刻,提笔拟旨:“命汪兆麟即刻率部南下平乱,戴罪立功。若能亲手擒获逆贼,既往不咎;若徇私包庇,株连全族。”又密令骆思恭:“派双面细作混入白衣教,务必查明其背后是否仍有宫中势力接应。”

半月后,战报传来:汪兆麟亲率三千江淮兵昼夜奔袭,突入扬州城外老君庙,火攻破寨,阵斩“紫衣真人”,俘获骨干七十余人。审讯中得知,此人确曾受匿名资助,银票出自一家名为“天元典当”的铺子??而这家当铺的幕后东家,赫然是已故太监曹化淳的义子!

“果然是阴魂不散。”朱慈?冷冷道,“曹化淳虽死,党羽犹存。传令:查封天元典当,所有账本送往监察司彻查。凡是与其有过银钱往来的官员、商贾,全部列册监控。”

与此同时,一场关乎国运的变革正在悄然推进。

五月十三,第一所“国民学堂”在京南落成。不同于旧式私塾,此处不分贵贱,不限户籍,凡年满六岁孩童皆可入学。课程除四书五经外,更设算术、地理、格物、兵操四科。女童另设医塾,专授《本草》《千金方》及接生之术。首批招生三千人,报名者逾两万,甚至有河北流民徒步百里送子前来。

朱慈?亲临开学典礼,立于讲台之上,面对稚嫩脸庞,缓缓开口:“你们将来或许做官、或许种田、或许行医、或许执戈卫国。但我希望你们记住一件事??知识不属于权贵,它属于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只要你们肯读、肯想、肯问,这天下就没有谁能永远压在你们头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