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18章景恬 演不了戏不要紧我养你啊(第1页)

第618章景恬 演不了戏不要紧我养你啊(第1页)

其实,祁讳是想把老凌和小张都拉进《人民的名义》的。

也想把黄毛这条线给删了。

但现在看来,好像都行不通。

主要是老凌和小张都有安排了。

演完《红海行动》,老凌要去演《老九门》。。。。

夜风穿过喀什老城的巷口,吹动了直播间外悬挂的一串铜铃。那声音清脆悠远,像是从时间深处传来。林浩然说完最后一句,镜头缓缓拉近展板上的照片??马占奎的笑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仿佛他真的正站在那里,听着自己的名字第一次被千万人念出。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炸开。

“泪目……原来我们脚下的铁路,是这样铺成的。”

“马师傅,您辛苦了。”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没有勋章,却用命扛起了时代。”

林浩然望着屏幕右下角不断跳动的观看人数:三千七百万。这个数字还在上涨。他知道,这一刻,不只是马占奎的名字被唤醒,还有无数个像他一样的无名者,正在透过这扇窗口,重新走进人们的记忆。

节目结束已是凌晨一点。小艾力靠在爷爷怀里睡着了,赵建国轻轻将孙子抱回屋。林浩然独自坐在石榴树下,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目光落在院子角落那台刚调试完毕的共鸣装置原型机上。它像个小型音箱,但内部结构复杂,连接着传感器和震动模块。昨天测试时,一位聋哑老人通过掌心感受到亡夫生前录音的频率波动,突然跪地痛哭??那是她四十年来第一次“听见”丈夫的声音。

“林总。”技术员小陈走过来,递上一份数据报告,“今天全国新增上传录音两千三百一十六条,其中来自新疆地区的占比达到百分之三十九。最特别的是这一条。”他点开平板,播放一段维吾尔语录音。

是一位老太太的声音,断续而深情:“老李啊,你走那天,我给你缝的棉袜还没做完……你说等通车那天要穿新袜子回家看我。可车通了,你没回来。现在有人替你说说话,我觉得……你也该安心了。”

林浩然闭上眼,任那段声音在耳边流淌。良久,他轻声问:“她知道我们会播吗?”

“不知道。她是匿名上传的,只留下一个地址。”

“明天安排人去拜访。”林浩然睁开眼,“带上设备,让她‘听’到这段话被播放的样子。”

第二天清晨,林浩然带着团队前往吐鲁番,继续下一站巡录。列车再次启动时,天空飘起了细雨。雨水打在车窗上,模糊了外面飞驰的戈壁滩,却让车厢内的气氛更加凝重。李秀兰坐在轮椅上,手指摩挲着帆布包的边缘,忽然开口:“林总,我能录一段话吗?”

“当然可以。”工作人员立刻调整设备。

她深吸一口气,声音微颤:“大柱,今天是你牺牲的第三十六年零四天。每年这天,我都去火车站站一会儿,看着那些火车呼啸而过。以前我不懂,为什么非得修这条路?现在我懂了。咱们的儿子启程要当工程师了,他说要把爸爸没走完的路,一寸寸补上。你听见了吗?咱们家,有人接班了。”

录音结束后,整个采集舱陷入短暂寂静。连一向沉默寡言的技术总监老周都摘下耳机,低头擦了擦眼角。

中午抵达鄯善站,当地文史馆负责人早已等候多时,带来一批尘封已久的施工日志复印件。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进度、伤亡情况(多以“因病离队”代称)、物资调配。翻到1973年8月12日那页时,林浩然的手指顿住了。

上面写着:“K387隧道第三次爆破失败,哑炮未排除。马占奎主动请缨返场排查,突遇二次塌方,掩埋深度约八米。现场指挥周志明下令封洞,理由:防止连锁坍塌危及整段线路安全。后续处理:就地水泥灌注封闭,事故归档为‘地质意外’,不予上报。”

林浩然盯着“周志明”三个字,久久未语。

这个人,正是三天前给他打电话的老兵。

当晚,林浩然拨通视频通话,接通周志明的线路。画面中,老人坐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背后墙上挂着一张褪色的兰新线全线竣工合影。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胸前别着一枚早已失效的施工纪念章。

“林总。”他声音沙哑,“我已经出发了,明天中午到酒泉。”

“您看了那份日志?”林浩然问。

“看了。”周志明低下头,“当年我三十四岁,是全队最年轻的副队长。上面压任务,下面要保人,我选了折中??封洞,保住其他人,也保住工期。可我没想到,这一封就是一辈子。马占奎的妻子后来疯了,整日抱着空饭盒等他回家吃饭;他儿子十岁就辍学打工,说‘我爸为国家死了,国家连块碑都不给’……这些事,我都知道,但我没脸出现。”

林浩然静静听着,没有打断。

“我不是为自己求原谅。”老人抬起头,眼里布满血丝,“我是怕,如果我不去亲眼看着他出来,他的魂就永远困在那山肚子里。四十八年了,他该回家了。”

林浩然点头:“我们会为您安排专车接送。K387提取行动定于后天上午九点正式开始,全程直播。您将是第一位进入现场的见证者。”

挂断电话后,林浩然起身走到窗前。远处,祁连山的轮廓隐没在暮色之中,宛如一道沉睡的脊梁。他忽然想起父亲档案里的那句话:“愿以吾身铺路,换山河无恙。”如今,这条路上不仅有父亲的身影,还有千千万万个未曾留下姓名的人。

他们不是数字,不是牺牲品,而是活生生的父亲、丈夫、儿子。

两天后,K387施工现场。

清晨六点,天还未亮,无人机已升空盘旋。上百名记者、学者、家属代表聚集在警戒线外。中科院地质所的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校准。那台被称为“声波之手”的微创提取系统,已在预定位置架设完毕??一根直径仅十五厘米的探管缓缓插入岩层,前端搭载微型摄像头与柔性机械臂。

林浩然站在指挥台旁,身旁是拄拐的张德海、轮椅上的李秀兰、抱着录音笔的王建军,以及刚刚抵达的周志明。

老人一身素衣,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本破旧的工作笔记,翻开第一页,上面贴着一张年轻工人的照片。

“这是马占奎。”他说,“我们是同年参军,同批转业,一起修了八年铁路。他胆子小,第一次放炮吓得尿裤子,可每次有危险,他都冲在前面。他说,家里兄弟五个,死一个没关系,别人要是独苗,就得活着回去。”

林浩然接过照片,轻轻放进随身携带的档案袋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