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因公殉职、遗体未寻或身份不明者,我们将联合公安、民政、考古、AI语音复原等多方力量,帮助家属寻找亲人遗骸、还原生平、重建记忆。
如果你有线索,请私信我。
如果你正等待一个人归来,请告诉我他的名字。
我们不放弃任何一次重逢的可能。】
二十四小时内,私信数量突破十万。
有甘肃农民寄来父亲失踪前的最后一封家书;
有内蒙古牧民提供一座无名坟包的具体坐标;
有一位九旬老兵亲手绘制了当年掩埋战友的地形图……
林浩然组织团队连夜分类整理,优先处理线索明确、情感迫切的案例。同时,“流动录音专列”开启第二季行程,新增“寻亲驿站”功能,每到一站,开放面对面咨询与DNA采样服务。
一个月后,在宁夏中卫的一处废弃矿井旁,借助群众提供的老照片与卫星比对技术,成功定位一名1971年塌方事故中失踪的矿工遗骸。其女儿在认亲仪式上抱着骨灰盒泣不成声:“爸,我五岁那年你走了,我六十岁这年,终于能喊你一声‘爸爸’了。”
又两周,在四川甘孜,一支民间搜救队根据“人民记忆库”发布的线索,于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雪线上找到一具冻土封存的遗体。经牙科记录比对,确认为1978年执行测绘任务时失联的工程师刘志远。其妻已瘫痪十年,听到消息后竟奇迹般坐了起来,喃喃道:“老刘,你冷了吧?我给你织的毛衣,今天终于能穿上了……”
林浩然全程参与这两场归葬仪式。他不再只是组织者,更像是一个守夜人,守护着每一次迟来的团圆。
某夜,他在日记中写道:
>有时候我在想,这个时代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回音。
>我们说了太多话,却很少真正听见谁在哭泣。
>而我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曾经沉默的灵魂,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一次温柔的回应。
秋去冬来,第一场雪落在北京城。
“人民记忆库”用户突破一亿。
“千校声网”覆盖全国一万两千所中小学。
“姓名归还行动”累计为一千八百余名无名者恢复身份。
而K387纪念碑落成典礼当天,马占奎的妻子张秀芬由侄子搀扶着来到现场。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摸着碑文,嘴唇哆嗦着,最终只说出一句:“占奎,我来看你了。你最爱吃的辣椒酱,我带来了。”
林浩然蹲在她身边,轻声问:“阿姨,您想对马师傅说点什么?我们可以录下来,放进纪念馆的语音墙。”
老人想了想,笑着说:“就说……我没改嫁,也没忘你。咱家房子翻新了,孙子考上大学了,日子过得挺好。你就安心睡吧,以后清明,我会年年来看你。”
录音传遍网络,无数人留言:“这才是爱情最朴素的模样。”
而就在这一天,林浩然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
寄件人:周志明。
内容只有一页纸,字迹苍劲:
“林浩然同志:
我已于昨日将毕生积蓄两百万元捐赠至‘寻亲之声’基金。
另附三十年施工笔记一本,内含三十七起未公开事故详情。
我不求宽恕,只愿余生能为那些没能走出山洞的人,点亮一盏灯。
此致
敬礼”
林浩然看完,久久伫立窗前。
窗外,雪花纷纷扬扬,落在城市每一寸土地上,如同无数轻声诉说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安放之处。
他知道,这场声音的长征,还远未结束。
但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讲述,还有一个人愿意倾听,
光,就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