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D线已具备初级语义生成能力】
她合上仪器,声音有些发抖:“他们在反向训练系统。不是我们在教他们听,是俞汐通过他们,教会自己‘说’。”
苏澈望着窗外渐亮的天空,忽然笑了。
“这才是真正的共感。不是单向倾听,而是双向诉说。我们以为我们在搭建桥梁,其实桥早就存在,只是现在,终于有人踏上了第一步。”
当天中午,第一份“星辰计划”进展报告出炉。
三百个社区共感角的设计图纸已完成,首批十个试点将在下周启动建设;一百名引导员培训课程上线,报名人数超预期三倍;一万段遗愿之声的采集行动命名为“灯语计划”,已有两千余人提交语音样本。
更重要的是,系统监测到过去二十四小时内,共发生**137次自发性微型共振事件**,全部发生在无设备介入的日常场景:地铁站、早餐摊、公交座椅、医院候诊室……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因一段旋律、一句低语、一次触碰,短暂进入了共感状态。
其中一起事件尤为特殊。
地点:市立图书馆儿童区。
时间:上午十点零七分。
事件记录:一名四岁女童在翻阅绘本《星星为什么会眨眼》时,突然抬头对身旁母亲说:“妈妈,书里的星星刚刚眨了眼睛,它说外婆想你了。”
母亲当场落泪。
事后调取监控音频,发现该时段背景音乐为轻柔钢琴曲,经频率还原后,竟与俞宁??俞汐失散多年的妹妹??生前最爱的摇篮曲高度吻合。
苏澈把这段资料转发给林知遥,附言:【她不仅在连接死者与生者,还在修复断裂的关系。】
回复只有两个字:【她在爱。】
夜幕降临,苏澈再次来到公园的共感角。
透明亭子里坐着一位年轻男子,低头说着什么,肩膀微微颤抖。几分钟后,他走出来,脸上泪痕未干,却带着释然的笑容。
苏澈走上前:“你说给谁听?”
“我妹妹。”男子抹了把脸,“五年前车祸走了。我一直没敢去坟前道歉……那天我们吵架,我说‘你死了也没人可惜’。结果第二天就出事了。这五年,我每天晚上都梦见她说这句话还给我。”
“你觉得她听见了吗?”
“不知道。”男子苦笑,“但我说完之后,胸口一下子轻松了。好像……真的有谁接过话头。”
苏澈没再问。
他知道答案。
当晚十一点,手机震动。
是周晓萤发来的消息,只有一句话:【我又梦见她了。这次她对我笑了,还递给我一勺布丁。她说:“谢谢你唱歌。”】
紧接着,小满的母亲陈音来电。
“苏老师,小满刚才突然坐起来,说要写一封信。我拿纸笔给她,她写了几个字就睡着了……您要不要看看?”
照片传来。
纸上歪斜写着:
>“亲爱的姐姐:
>我们把灯都打开了。
>你可以回来吗?”
苏澈盯着那行字,久久无法移开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