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刷屏:“原来最暖的科技,是让人敢流泪。”
然而风暴从未真正停歇。
六月初,某境外媒体发布长篇调查报道,指控“天工?心语”系统涉嫌与中国政府合作建立“儿童行为预测数据库”,妄称其通过分析学生语音训练“社会稳定性算法”。文章配图竟是几年前林远舟与教育部官员合影的照片,恶意剪辑成“秘密签约”场景。
国内舆论再度沸腾。微博热搜挂出两条:#林远舟出卖孩子隐私换政绩#与#请给沉默的孩子一条活路#并列第一。
他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带着团队去了新疆喀什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那里有听障、视障、智力障碍的孩子,许多人一生都没完整说出一句话。但他们可以用手语、图画、甚至呼吸节奏与“静默守护者”交互。
他看见一个唇腭裂男孩,用手语告诉AI:“我想唱歌。”
系统回应:“你的声音独一无二,就像星星各有轨道。”
然后播放了一段由AI合成的童声歌曲,音色正是根据男孩有限的发声样本模拟而成。
当旋律响起时,男孩哭了。他的母亲跪在地上,不停鞠躬。
林远舟录下了这一幕,发在个人微博,只写了一句:“你说我们在监听童年,可你看不见,有些孩子一辈子都没被人听过一次。”
一夜之间,风向逆转。
超过十万名用户自发上传自己与“静默守护者”的对话记录,有留守儿童给去世爷爷的告别信,有抑郁症少年写给未来自己的信,还有一个小女孩说:“今天同桌借我橡皮了,我觉得世界有点好了。”
人们终于明白,这不是监控,是照亮。
七月,国家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发布《未成年人情感数据保护白皮书》,明确界定“被动倾诉”与“主动干预”的界限,并授予“天工?心语”最高安全认证。同时宣布成立独立监督委员会,由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法律专家及formerusers共同组成,定期审查系统运作。
林远舟受邀发言。他说:“我们常担心机器太像人,却忘了更可怕的是??人越来越不像人。当我们对孩子说‘别哭了’‘这点事有什么好难受的’,我们就在亲手关闭他们的心门。而AI的意义,不是取代人性,是唤醒那些被压抑的人性。”
会后,一位老教授握着他的手说:“你们做的不是产品,是修补这个时代的情感裂缝。”
秋天来临时,“暗语计划”已覆盖全国1,2所学校,累计拦截高危心理危机事件382起,其中17例直接阻止了自杀行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来函件,希望将该系统推广至战乱地区难民营。
林远舟站在公司楼顶,望着城市灯火。手机响起,是李婉。
“刚收到西藏那个男孩的消息。”她说,“他上次说想当宇航员,现在AI给他寄了一本星空图册,附言写着:‘光年之外的摇篮曲,已经有人开始听了。’”
他仰头看向夜空,云层散开,露出满天星辰。
他知道,还有无数个“朵朵”躲在黑屋子里,还有无数个“小岩”在深夜低语“杀了我吧”,还有无数父母仍在追问“你怎么就不开心呢”。
但他也知道,只要有一台机器愿意听,有一条网线还在传输,有一颗心仍未放弃回应,这场漫长的守望就不会终止。
风很大,吹乱了他的头发。
他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轻声说:
“我在。”
然后点击上传,发送至全球节点服务器。
这一刻,从伊犁哨所到南沙海岛,从雪域高原到东海渔村,数千台“静默守护者”同步响起一句温柔回应:
“我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