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大唐协律郎 > 0495 连升三级(第1页)

0495 连升三级(第1页)

在寿王扮作仙童献艺祝寿之后,花萼楼内的气氛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寿王献艺结束之后,张说当即便率领群臣恭请将圣寿之日设作千秋节。尽管这已经是早就暗中确定好的事情,但在真正定立千秋节之后,圣人的心情也。。。

张岱伏案良久,笔尖微颤,终将那八字墨迹吹干,收入袖中。窗外更鼓三响,长安城已沉入最深的夜。他起身踱至院中,仰望北斗横斜,心潮如沸。圣人命其监制《开元太平颂》,看似殊荣,实则步步惊心。此乐若成,或可助太子稳住东宫之位,亦可能成为惠妃一党篡夺储权的工具。而自己,既受命于天子,便再无退路。

次日清晨,张岱未及用饭,便携《乐经》残卷赴太常寺。甫入门,便见宋?已在廊下等候,神色焦灼。“八郎,昨夜我彻夜难眠,反复推敲《万岁乐》节拍,发现一事极为蹊跷。”他压低声音,“原谱中‘嗣续绵长’四字本应以宫音起调,庄重肃穆,然昨日寿王所奏,竟改作角音上扬,听来竟有‘承继在即’之感!这绝非偶然,必是有人暗中篡改乐律!”

张岱瞳孔骤缩。角音属木,主仁德发散,若用于继统之辞,极易引发“新君当立”的联想。此等细微改动,外行人难以察觉,却足以在潜移默化中动摇人心。他冷冷道:“是谁负责此次编曲?”

“是太乐署令李元衡。”宋?低声答,“此人乃惠妃叔父门生,素与内廷往来密切。”

张岱冷笑:“果然是她的人。”心中已然明了:惠妃借寿王之童稚纯孝为掩护,以乐律为刃,悄然切割太子根基。而圣人非但未加制止,反而欣然称许,分明是默许其行。如今自己奉旨创《太平颂》,正是风口浪尖之上,稍有不慎,便会沦为他人棋子。

正说话间,忽闻门外马蹄声急,一名小吏匆匆奔入,递上一封密函。张岱拆开一看,信笺无头无尾,仅书八字:“乐未成时,祸已萌芽。”字迹潦草,似仓促写就。他心头一震,知此信必出自宫中某位知情者之手,极可能是高力士暗示警示。看来连内侍省也已察觉此事非同小可。

他当即召集群官议事,假托“陛下欲重振雅乐”之名,宣布组建《太平颂》编撰局,自任总协律,择选精通五音、操守清廉者十人为属。宋?自然入选,另有一人引起张岱注意??太常博士裴昭,年近四旬,沉默寡言,却对古乐谱极有研究,尤擅考据礼乐制度源流。此人虽出身寒门,但屡拒权贵拉拢,颇有风骨。张岱暗中观察数日,觉其可用,遂私下约谈。

是夜,二人独坐书房,烛火摇曳。张岱直言不讳:“裴兄可知,今我等所谋,并非仅为一部新乐?而是要在音符之间,守住礼法纲常。”

裴昭凝视灯火,缓缓道:“自贞观以来,乐舞皆寓政教。昔太宗制《秦王破阵乐》,以武定天下;高宗作《上元乐》,以文安社稷。今上欲作《太平颂》,岂止歌功颂德?实乃欲借此乐定储君之分、正朝野之心。若此乐落入奸人之手,改宫易商,颠倒阴阳,则国本动摇,只在呼吸之间。”

张岱叹道:“正是此理。故我欲在此乐中埋下一脉正音??以黄钟为基,大吕为辅,取‘嫡长承统’之意;又融《南风歌》之仁德,《卿云歌》之祥瑞,使全曲气象恢弘而不失中正。唯有如此,方能在无形之中,扶正祛邪。”

裴昭点头:“然则需防有人暗中篡改。依我之见,所有乐谱须由三人以上共校,每稿加盖印鉴,存档备查。且排练之地,必须封闭,无关人等不得出入。”

二人议定细节,直至五更方散。自此之后,张岱每日亲临排练场,监督每一节拍、每一声器。他命人特制铜律管十二支,按十二律吕排列,每日晨起必校音一次,确保不失毫厘。又设“音记簿”,记录每一次试奏的节奏变化、乐器搭配、声部协调,凡有异常,立即追查。

然而阻力随之而来。第三日午时,编钟突然失音,经查竟是钟舌被人用蜡封死;第五日,新制的玉磬断裂两枚,工匠坚称材质无瑕;第七日,一名乐工莫名失踪,翌日才在坊间酒肆寻回,神志恍惚,自称被人灌药迷晕。

张岱知事态严重,连夜调阅进出名单,发现每次事故前后,均有惠妃宫中女官前来“慰问乐工”。他不动声色,命宋?暗中跟踪,果然查明此人与李元衡私相授受,传递纸条若干。待取来一看,纸上赫然写着:“《太平颂》初稿节拍宜增急促,末章可加羽音哀转,仿《安世房中歌》体例。”

张岱怒极反笑。羽音属水,主哀思忧患,若用于盛世颂歌末章,岂非暗示“盛极而衰”?而《安世房中歌》乃汉代宗庙祭祀之乐,多用于追念先祖,今以此体例结篇,分明是要引导群臣联想“老君将逝,少主当兴”!此计阴毒至极,若非早察,一旦奏于元日大朝,后果不堪设想。

他立刻焚毁该纸条,召集核心成员立誓守密,并向圣人呈递密折,详陈乐工遭扰、乐谱被篡之事,恳请派禁军护卫排练场所。三日后,圣人批复下来,仅批八字:“悉听尔便,勿负朕望。”虽未明言支持,却等于默许其采取非常手段。

张岱遂奏请设立“乐府巡察司”,由羽林军派出三十精兵日夜值守,非持特制腰牌者不得入内。他又亲自拟定《乐工守则》十条,违者逐出,永不录用。一时风气肃然,阴谋暂歇。

然真正考验,还在后头。

半月之期将至,张岱携初稿赴内侍省复命。高力士亲自迎入偏殿,低声道:“陛下正在批阅边报,你稍候片刻。”言罢离去。张岱独坐空堂,忽觉气氛异样,环顾四周,见墙上悬挂一幅《九域图》,细看之下,竟发现地图边缘有极细墨线勾勒,似为修改痕迹。他心中一动,凑近细察,只见陇右道某处山谷被重重圈出,旁注小字:“庚申夜,火光冲天,疑有兵动。”

他心头猛跳。庚申夜正是三日前,而那山谷乃吐蕃与大唐交界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难道边境已有战事?为何朝廷毫无动静?

正思索间,帘幕轻掀,圣人缓步而出,面色沉静如常。“八郎来了。”他坐下,接过乐稿翻阅,频频颔首,“结构严谨,用典得体,确是佳作。尤其开篇以黄钟大吕奠基,象征社稷稳固,甚合朕意。”

张岱恭敬道:“臣不敢妄自尊大,唯愿此乐能彰天子之德,安万民之心。”

圣人忽然抬眼:“你说‘安万民之心’?眼下西域不宁,吐蕃蠢动,契丹窥边,朕如何安之?”

张岱一怔,不知该如何接话。

圣人站起身,踱至窗前,背影孤峻:“三日前,吐蕃骑兵突袭石堡城,守将战死,城陷半日,幸得哥舒翰率援军赶到,血战夺回。消息尚未公开,唯恐动摇民心。然朕夜不能寐,思虑者非战败之忧,而是??朝中有人盼朕多事,好趁乱取利。”

张岱脊背发凉。他终于明白,为何圣人执意要制《太平颂》。这不是为了炫耀盛世,而是要在内忧外患之际,以音乐之力重塑权威,震慑内外!此乐不仅要悦耳,更要镇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