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芋头极费功夫。必须去皮切块后立即泡入清水中防止氧化,再以文火慢煮四十五分钟,直至筷子能轻松插入却不散架。糖浆则要用土红糖加姜片熬至“挂旗”状态??即用勺子舀起倒下时能拉出薄而不断的丝线。
最关键的一步,是在最后关火前撒入那撮干桂花。不多不少,恰好九朵。这是父亲教他的规矩:九,代表久久不忘。
当一碗热腾腾的糖芋苗端到妇人面前时,她整个人僵住了。
她盯着那碗中漂浮的桂花,嘴唇微微颤抖,伸手摸向口袋里的那张纸??和之前那些人一样的难题库纸张。但她最终没有拿出来,只是低头啜了一口汤汁。
然后,泪水无声滑落。
“就是这个味道……”她哽咽着,“我女儿要是还在,今年该上大学了……你说,她会不会也想吃这一口?”
秦琅沉默片刻,轻声道:“会的。人走了,味道还在,就说明他们从未真正离开。”
女人抬起头,第一次认真看了秦琅一眼:“你是老秦的儿子?”
秦琅点头。
“难怪……”她喃喃,“你爸当年说过,总有一天,会有人把这份味道重新做活。”
她说完,从怀里掏出那张纸,轻轻放在桌上,而后起身离去,背影佝偻却坚定。
秦琅拿起那张纸,展开一看??
【题目编号:#0】
【菜品名称:糖芋苗】
【附加条件:还原失传二十年的传统做法,需使用特定产地芋头与手工熬糖工艺】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
“此题为‘悼念类’情感挑战,仅限曾亲历相关记忆者触发。”
他心头一震。
果然,这不是普通的难题库。
这是一个筛选机制。
它不仅仅考验技艺,更在试探人心深处是否还留存着对食物最原始的情感连接。每一个看似荒诞的要求背后,或许都藏着一段被时间掩埋的故事。西瓜做菜?是为了纪念某个爱吃西瓜却因糖尿病忌口的母亲。肉做点心?可能是一位父亲临终前念叨的最后一顿饭……
而这些题目之所以集中出现,是因为??
“美食马拉松”,从来不只是比赛。
它是某种仪式,一场唤醒沉睡之味的献祭。
---
“第二十二位食客。”
声音响起时,秦琅正盯着烤箱里最后一炉苏式月饼发呆。这次他换了馅料:鸭肝混合松露碎,搭配少量波特酒提香。这是一种冒险,因为传统派认为这样是对经典的亵渎。但他知道,有些味道,注定要进化。
来人是个少年,约莫十五六岁,戴着耳机,帽檐压得很低。他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想吃我妈做的葱油拌面。”
秦琅皱眉:“您母亲现在无法为您制作吗?”
少年摇头:“她……去年车祸走了。”
空气瞬间凝固。
秦琅缓缓接过纸条,看到背面还有一行稚嫩的字迹:“她说,世界上最简单的面,才是最难做的。”
他懂了。
葱油拌面,听起来简单,实则极其讲究。面条必须是碱水面,煮至八分熟捞出过冷水,再用高温快炒回锅;葱要选用山东大葱的葱白部分,切成寸段,用猪油小火炸至焦黄酥脆;酱油则是生抽与老抽按三比一调配,加入微量冰糖提亮。
但真正的难点在于“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