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翌日,清晨。
环形礁盘北侧水域。
林斌等人站在巡逻三号船的甲板上,穿戴好了装备,等待着下水命令。
正在这时,他们却听到旁边传来一阵嘲笑声。
林斌转头看向沙洲69号的甲板,只见几名文研所的队员,正指着他们的装备消化。
他目光扫过周兴几人的装备,心里不免有些感叹。
不愧是沙洲市来的,装备就是比他们的专业。
周兴等人身上穿的潜水设备,从表面看就比较新,功能比他们要好不少,尤其是呼吸管,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对方采用的直接就是硅胶。
当初他们遇到盐雾的时候,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把呼吸管换成硅胶材质的。
由于时间紧,预算少,根本弄不来硅胶材质的呼吸管,所以只能靠着“土法子”,在呼吸管上镀上一层隔离膜,应对高浓度盐雾的腐蚀。
除此之外,周兴旁边站着的队员,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有先进的设备。
比如,惰性气体保护袋,橡胶涂层尼龙材质,是目前非常先进的文物保护设备。
外观像个大号的透明塑料袋,袋口则有一个铜制阀门。
这可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专门用于金属文物的防氧化。
几个人的脚旁则躺着两个半人高的长方体铁盒,这个是恒温恒湿的文物保存箱。
表面刷着银灰色的防锈漆,箱子侧面还有圆形的温度计,透过中间的双层玻璃箱门,能清楚的看到,里面铺着带绒布的隔板。
看来市里文研所真是打出血了这次。
这东西,在1984年可算得上个稀罕物了,里面有石灰干燥剂和保温棉,能有效控制温度。
文物打捞上来后,第一时间装入保温箱内,就能极大程度的保护文物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因为温度变化和湿度变化而破损。
除了这两个之外,最能吸引他的就是,周兴手里的防水胶卷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