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大明第一国舅 > 第637章 伟大的冒险(第2页)

第637章 伟大的冒险(第2页)

当晚,二人密议于舱中。马文远沉声道:“西洋列强果然已开始东进,比预计提早了十余年。我们必须加快步伐,否则等他们集结大军而来,大明恐难抵挡。”

陈九渊点头:“当务之急是建立海外据点。吕宋位置绝佳,扼守南海要冲,若在此设补给站,日后舰队往返西洋才有依托。”

于是,船队留下十二名工匠与两名医官,协助土著修建简易码头,并传授冶炼铁器、烧制砖瓦之法,约定三年后再来接应。临行前,他们在山顶立下一碑,以汉、阿拉伯、泰米尔三种文字铭刻:“中华启航元年,奉天子命通四海,求同存异,共荣共生。”

船队最终抵达爪哇,受到满者伯夷王朝接待。该国当时正陷入内乱,东西两王对峙,战火连绵。东王闻明使到来,亲自设宴款待,席间谈及国事,痛哭流涕:“我国富庶千年,然兵器落后,西洋火炮一轰,城墙即塌。若贵邦肯援以利器,愿年年纳贡。”

陈九渊谨记马寻教诲,未轻易承诺军援,只表示可派遣技师指导铸造铜炮,并赠送《武备志》节选本。同时,他们详细记录当地气候、物产、人口分布,特别关注一种名为“橡胶”的树汁??遇热变软,遇冷凝固,极具战略价值。

归程途中,船队遭遇风暴。狂风怒吼,巨浪滔天,主桅断裂,船体倾斜。生死关头,全体船员齐心协力,用备用帆桁加固船身,又以防水布密封舱口,硬生生撑过三天三夜。待风平浪静,清点损失,幸无人死亡,仅伤五人,且珍贵样本与海图完好无损。

九十七日后,“启航”号重返渤海码头。迎接他们的不再是渔夫老妪,而是兵部侍郎亲率仪仗,另有钦天监官员携测时仪器现场验证??返航时间与预测仅差两个时辰!

消息传入宫中,朱元璋当场摔碎茶盏:“朕就知道他没说谎!那些嚷着‘禁海保民’的蠢货,睁开眼睛看看吧!这才是真正的利国之举!”

翌日早朝,皇帝下诏:

一、正式设立“经略使司”,专管海外事务,隶属兵部,由国舅马寻总领;

二、在宁波、泉州、广州三地扩建造船厂,五年内建成百艘远洋福船;

三、开放民间海贸限额登记制度,凡合法出海者,官府提供护航与保险;

四、于山东登州、福建澎湖、广东崖州设立三大海军训练基地;

五、立即启动红薯、玉米引种试验,在湖广、江西、浙江择地试种。

朝堂震动,反对之声依旧不绝。礼部尚书直言:“此举违背祖训,恐开边衅。”翰林学士联名上书:“重利轻义,非圣人之道。”甚至有御史上奏称马寻“借海图之名,行割据之实”,请求削其爵位,拘其家人。

然而朱元璋力排众议,当庭怒斥:“尔等只会咬文嚼字,可知百姓饿极了会吃观音土?会卖儿鬻女?马寻带回的不只是几筐烂薯,是千万条活命之路!你们读了一辈子圣贤书,怎么就不懂什么叫‘仁政’!”

风波渐息,新政推行如潮。

转眼冬去春来,京郊农场传来喜讯:红薯试种成功,单株结薯十余斤,亩产估算超八百斤,远胜小麦水稻。朱棣亲往视察,当场命人蒸煮品尝,赞不绝口:“此物若推广天下,何愁百姓不富?”

与此同时,南京工坊传来捷报:仿制弗朗机炮初试成功,射程达一千二百步,精度优于原有将军炮。兵部随即下令,在京营组建第一支“神机水师”,全员配备新式火器,演练舰船对轰战术。

马寻并未因此松懈。他在舆地研究院召集学者百余人,昼夜编纂《寰宇通志》,不仅收录各国地理风俗,更附有防御建议、贸易路线、资源评估。书中明确提出:“扶桑极西之地(美洲)多金银矿,南方火陆(澳洲)草原广袤,宜牧牛羊。未来百年,谁能率先踏足,谁便掌控天下命脉。”

舅母每日伏案翻译外文资料,双眼日益昏花,却始终不肯歇息。她常说:“我们不是为自己活着,是在替整个民族抢时间。”

这一年中秋,朱元璋亲临研究院视察,看到墙上悬挂的巨大世界地图,久久伫立。图中大明居中,四周列国分明,经纬交织,山河有序。他抚摸着图上的“美洲”二字,喃喃道:“原来天下这么大……朕以前真是井底之蛙。”

转身时,他对马寻说:“你说兔死狗烹,可朕现在觉得,留你才是大明之幸。从今往后,你要做的事,朕全准。但记住一句话??不要让子孙忘了你是怎么拼命的。”

马寻跪地叩首,泪流满面。

就在帝国悄然转型之际,远方海平线上,一艘挂着十字旗的葡萄牙商船正缓缓驶向澳门。船长翻开航海日志,写下一行字:

“1502年9月,东方帝国似有觉醒迹象,其船队活动频繁,技术进步惊人。建议国王陛下加快东方布局,必要时可采取强硬手段……”

而在南京城外的军港深处,三十余艘崭新的福船正在下水,船头统一漆着两个苍劲大字:

**启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