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割鹿记 > 第九百七十五章 真龙之妙用(第2页)

第九百七十五章 真龙之妙用(第2页)

而阿奴,则在他身上看到了某种新的可能??或许,“执灯者”不该再是一个人孤独前行的宿命,而应成为一种可以传递、可以唤醒、可以在千万人心中生根的力量。

于是,他在愿学堂之外,开辟了一处“灯心园”,专收那些身世坎坷、心灵敏感的孩子。不分男女,不论出身,只要心中尚存一丝不甘与希望,便可入学。课程不再是单纯的识字算术,而是加入“听愿课”、“守心课”、“传火仪式”等独特训练。

每年元宵,全学堂的孩子们都会亲手扎制灯笼,写上自己许下的愿望,然后沿着山谷一路放流至河边。灯火蜿蜒如龙,映得夜空温柔。远处牧民见了,也纷纷效仿,渐渐形成习俗。

十年光阴,如水流逝。

愿学堂的学生一批批长大,有的成为医者,走村串寨救治贫病;有的做了教书先生,在边陲小镇传播《割鹿记》;更有几人主动前往西北荒漠,重建失落的灯亭网络,试图恢复七灯之间的共鸣。

阿奴年岁渐长,鬓发染霜,背也微微佝偻。但他每日仍坚持晨诵《割鹿记》,午时以剑划地,写下当日所思所感。那柄“卢”字铁剑依旧挂在他床头,虽不再出鞘,却每到子夜便会微微震颤,仿佛仍在回应远方某处未熄的战火。

这一年的冬至,天空突现异象。

北斗七星再度显现于白昼,光芒穿透云层,直射北方雪原。与此同时,东海海底传来轰鸣,沉没已久的灯塔再次浮出水面,塔顶火焰熊熊燃烧,照彻十里海域。江南各地的老百姓纷纷报告,家中祖传油灯无故自燃,且火焰呈青金色,持续数日不灭。

阿奴知道,这是“影蜕”体系全面复苏的征兆。

当晚,他召集所有留在学堂的弟子齐聚讲堂。烛火摇曳中,他缓缓打开一只尘封多年的木匣,取出一块玉符??正是当年李烬交给他的那一枚。

“我老了。”他说,“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跋涉千里,去唤醒每一盏灯。但我相信,你们中的某一人,或几人,已经准备好了。”

他将玉符高举过顶:“今日,我不传剑,不授名,只问一句??谁愿接过这份不愿被人记住的责任?谁愿在黑暗降临时,成为那个先点灯的人?”

寂静良久。

忽然,牧云站了出来。他已经二十出头,身形挺拔,眼神清澈如泉。他没有说话,只是单膝跪地,双手托起一本破旧的《割鹿记》??那是他幼年时阿奴送给他的第一本书,书页边缘已被手指磨烂,扉页上写着一行稚嫩笔迹:“我要做个点灯的人。”

随后,一名少女走出人群。她是沈兰舟的侄女,自幼听着东海灯塔的传说长大,精通水性与航海图志。她带来一幅手绘海图,上面标注了七座疑似古代灯亭的位置,分布在沿海诸岛之间。

接着,是一位跛脚青年,曾在战乱中失去双腿,靠义肢行走。他是学堂里最勤奋的学生,自学机关术与水利,曾设计出一套简易引水系统,让干旱村落重获生机。他只说了一句:“灯不只是用来照路的,也能用来救人。”

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

阿奴含笑望着他们,逐一注视每个人的双眼。最后,他将玉符轻轻放入牧云掌心。

“它选择你,不是因为你姓韦,也不是因为你梦见过去。”他说,“而是因为你始终记得??点灯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让自己看清前方,而是为了让后来者,不至于在黑暗中跌倒。”

次日黎明,一支新的队伍离开了愿学堂。

他们没有旗帜,没有官府文书,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统一。但他们每个人背上都背着一盏灯??有的是铜制老灯,有的是陶罐改装,有的干脆是玻璃瓶裹着棉线浸油。他们的目的地各不相同:有人北上雪原,欲探水晶灯宫是否仍有余温;有人南下岭南,寻找传说中藏于深山的“影蜕”典籍残卷;还有人远航海外,追寻那座漂浮不定的海上灯塔。

阿奴站在山谷口,目送他们远去。

风起了,吹动他灰白的发丝。他转身走向灯亭,点燃今日的第一炷香。香烟袅袅升起,在空中竟凝成七个模糊人影,朝不同方向缓缓消散。

他知道,这世上不会再只有一个“阿奴”。

会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听见心中某处悄然响起一声轻唤:“该点灯了。”

他们会犹豫,会害怕,会怀疑自己是否足够勇敢。但只要他们最终伸手拨亮灯芯,那一刻,他们便已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多年以后,当新的《割鹿记》版本流传开来,人们发现书中多了一段从未记载的文字,笔迹苍劲而温和,署名仅二字??

**后来。**

据说,每逢月圆之夜,若有人静坐于古灯亭下,闭目凝神,便能听到一阵极轻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接着,一个沙哑却坚定的声音缓缓响起:

>“你还记得‘割鹿’二字吗?”

>

>若回答“记得”,那人便会微笑:“好,那我就继续讲下去。”

故事从未结束。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每一个愿意倾听、并愿意讲述的人心中。

就像那盏永不熄灭的灯,不在天上,不在碑前,不在史册深处??

而在人间,在掌心,在每一次心跳与呼吸之间。

火已传,人未亡。

此火不灭,自有后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