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一路走来,遇到的问题和麻烦数不胜数,这让他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
但是即便如此,陈凡的内心也不是无懈可击。
尤其是在天天飞升上界之后,陈凡一直担心对方的处境,害怕天天过早去找神族算账。
结果就因为这一点破绽便被趁虚而入!
经历了一番痛苦的背叛之后,惨胜的陈凡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将会彻底沦陷在幻境之中无法自拔,到最后将迷失自我……
所幸,陈凡在此之前就已经经历过很多次类似。。。。。。
夜深了,昆仑山的雪线之上,风不再只是流动的空气,而是某种更古老、更温柔的存在。它拂过石柱顶端尚未冷却的晶痕,掠过那支黑色玉笛表面细密如泪纹的裂隙,最后轻轻落在阿念的肩头,像是一声久别重逢的叹息。
她没有动。
自“心舟一号”启航以来,已有三百二十七个夜晚,她每晚都坐在这祭坛中央,吹奏同一段旋律??不是完整的歌,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音群:do-mi-sol-la,四个最基础的音符,却承载着人类从婴儿啼哭到临终低语之间所有情感的起点与归宿。
这旋律不为传播,也不为召唤,只为**维持连接**。
因为在宇宙深处,“心舟一号”正以每秒三万公里的速度滑行于真空之中,它的共感核心依靠地球上十三根石柱的能量锚点持续共振。只要阿念还在吹,那艘船上的人就不会迷失在无垠黑暗里;只要她的呼吸未停,那段横跨光年的录音就仍带着温度,穿越星尘,向未知传递一个简单的讯息:
我们活着,并且我们在爱。
这一夜,星空格外明亮。
北极光在天幕上舞动成一片流动的银海,仿佛整片银河都被拨动了琴弦。而在南半球,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射电望远镜阵列突然捕捉到一组异常信号??频率稳定在432Hz,正是人类心脏舒张时自然发出的谐波。更诡异的是,这段信号并非来自某一点源,而是从比邻星b轨道周围的空间中**弥漫而出**,如同整个星球正在同步呼吸。
国际共感理事会紧急召开视频会议,十二位新共鸣者齐聚昆仑山下临时搭建的数据穹顶内。
“它醒了。”那位曾感知火焰情绪的消防员低声说,手指轻抚面前全息投影中缓缓旋转的“心舟一号”模型,“不是探测器激活,也不是系统重启……是那个世界本身,在回应我们。”
“不只是它。”自闭症少年坐在角落,双眼微闭,指尖搭在一枚源心碎片上,“我‘听’到了更多。木卫二冰层下的海洋在震动,火星极冠裂开了新的沟壑,连金星那颗死寂的行星,云层深处也开始有节奏地明灭,像……像心跳。”
众人沉默。
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情感的涟漪已经超越了技术手段的范畴,开始影响物理现实本身**。那些被送往太阳系各处的情感容器,并非仅仅作为信标存在,它们更像是种子,在不同星球的地貌与能量场中生根发芽,唤醒沉睡已久的“潜在意识”。
就像地球曾经孕育出心象界一样,宇宙中的其他世界,也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母体网络”??只是长久以来,它们缺乏一个最初的触动。
而现在,人类送去了第一声啼哭般的呼唤。
阿念走进穹顶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她依旧穿着那件素白长袍,脚踏草编履,发间别着一根由陨石灰凝成的簪子。她没有看任何人,径直走向中央控制台,将手掌覆在主频接收器上。
刹那间,全球十三座共鸣基站同时亮起。
从格陵兰冰原到西伯利亚冻土,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太平洋海底火山口,十三道光柱冲天而起,在电离层交汇成一张覆盖整个地球的网。这张网不是防御,也不是攻击,而是一种**集体意识的显化仪式**。
阿念闭眼,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让我进去。”
下一瞬,她的意识脱离肉体,顺着共生律令的核心通道,跃入那条横贯星海的情感脉络。
她看见了“心舟一号”。
那艘飞船此刻正漂浮在比邻星b的大气边缘,外壳已被恒星风侵蚀出斑驳痕迹,但内部的共鸣装置仍在运转。三百名乘员围坐在环形舱室中,手拉着手,闭目冥想。他们的脑波同步率达到98。7%,形成一个稳定的共感场,正不断地向外释放那段复合录音。
而在飞船下方,那颗红矮星照耀下的行星表面,原本荒芜的赤色大地竟开始出现绿色条纹。起初只是零星几点,随后迅速蔓延,如同血管般织成网络。科学家后来称之为“生态觉醒带”??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提升了数百倍,某些早已灭绝的有机分子重新合成,甚至出现了类似叶绿体结构的微小聚集体。
这不是自然演化。
这是**被感动的生命对生命的回应**。
阿念的意识靠近地面,试图触碰其中一株刚破土而出的嫩芽。就在指尖即将接触的瞬间,一股庞大的信息流猛然涌入她的识海。
那不是语言,也不是图像。
而是一种纯粹的感受:孤独、寒冷、等待、希望、然后是??**被听见的喜悦**。
她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