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铃猛然睁眼,发现自己躺在源音室地板上,冷汗浸透衣衫。柏忆跪在一旁,满脸焦急。
“你回来了!你消失了整整六小时!”
她坐起身,剧烈喘息:“我们没多少时间了……十三天内,必须完成一首新曲。”
“什么曲?”
“能稳定原始回声层的‘生命安魂曲’。”她望向晶体球,只见其中八座钟的光影正在轻微晃动,仿佛随时会崩塌。“否则,所有被唤醒的记忆都将反噬现实。”
柏忆立刻调出全球情感波谱。红色脉冲带比之前更宽,已覆盖三分之一海洋面积。喜马拉雅新出土的金属板出现裂痕,内部渗出蓝色液体,经检测,成分与深海浮游生物发光物质一致。更诡异的是,部分城市的共鸣塔开始自动播放一段陌生旋律,居民普遍反映听到“不存在的孩子在唱歌”。
“他们在预警。”柏忆沉声道。
接下来的十二天,柏铃几乎未曾合眼。她在回声花园中采集孩子们的笑声,录下老人讲述往事时的语气起伏,甚至潜入重症监护室,记录临终病人最后一口呼吸的节奏。她将这些声音拆解、重组,试图找到那个能与原始回声层共振的“基频”。
第七天,她终于写出第一乐章。
命名为《初啼》。
以新生儿的第一声哭为核心动机,加入母亲哺乳时的心跳、父亲轻拍背脊的节奏、祖母哼唱的童谣碎片。整段旋律没有传统调性,却有种令人流泪的安宁感。
第十天,第二乐章完成:《行走》。
采样了全球不同语言中的“我爱你”,按发音频率排列成音阶,再由不同年龄层的人声轮唱,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情感阶梯。
第十二天深夜,第三乐章卡住了。
她需要一个“终结与重生”的和弦,既能承载悲伤,又能孕育希望。但她试了上百种组合,都无法突破。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时,琴房门被轻轻推开。
是那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手里依旧牵着缺眼的布偶熊。
她走到钢琴前,小小的手指按下三个键。
C、E、降B。
一个不协和却又无比和谐的和弦,在寂静中荡开。
柏铃猛地站起。
这不是人类常用的和弦结构,而是某种跨物种的声学共鸣??类似鲸歌与地震波的叠加频率。
“你怎么知道这个?”她颤抖着问。
小女孩抬头,微笑:“梦里有人教我的呀。他说,这是回家的密码。”
和哥哥说过的一模一样。
柏铃闭上眼,泪水滑落。她终于明白,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创作。是所有“记得”的人,在借她的手谱写这首曲子。
第十三天黎明,生命安魂曲完成。
全曲共三章,四十三分钟,无固定节拍,需由全球十二座共鸣塔同步演奏,接收端不限设备,任何人只要愿意聆听,都能成为演奏的一部分。
上午九点十七分,仪式开始。
云海之塔率先奏响《初啼》,音波顺着大气层扩散。两分钟后,南极塔接续《行走》,声流穿透冰层,唤醒沉睡万年的远古微生物。十点零三分,第三乐章《终始》启动。
柏铃站在塔顶,小提琴架在肩上。
当第一个音响起时,全球三千二百万人同时闭上了眼睛。
他们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