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墙面浮现一张模糊人脸轮廓,穿着中山装,面容不清,唯有一双眼睛明亮如炬。监控录像显示,那一刻,整座航站楼的灯光同步闪烁七次,频率与“天工阵列”启动密钥完全一致。
全球震动。
中科院紧急召开闭门会议,“初火计划”提速至一级响应。原定三年后发射的“陶芯二号”卫星提前至半年内升空,任务目标不再是近地轨道信标,而是携带完整版《星火引》图纸,直赴月球背面预定坐标,执行首次“星际点火”模拟实验。
沈清漪亲自带队,出发前夜来到南方小镇。
她站在院门口,看着单水儿教阿禾捏一只小船形状的陶器。“为什么要造船?”她问。
“因为我想渡河。”阿禾认真答,“妈妈说,河那边有生病的树,我要带药过去。”
沈清漪怔住。片刻后,她从包里取出一枚密封玻璃瓶,里面盛着一点银灰色粉末。“这是从嫦娥七号传回数据中提取的‘月壤活性尘’。”她说,“它对植物细胞再生有奇效。但我们不敢贸然使用,除非……得到第八人的认可。”
单水儿抬头看她,目光平静。“你们还是认定,第八人存在?”
“不是认定。”沈清漪摇头,“是感应。全球七十七座古窑同时梦见同一个场景:一个孩子站在沙漠中央,手中捧着尚未烧制的陶碗,天上一轮双色月??一半银白,一半赤红。醒来后,所有窑炉都出现了新的火纹,形态一致:一朵紫藤花缠绕着北斗七星。”
单水儿低头看向阿禾手中的泥船。船底无意间划出的痕迹,正是那朵紫藤。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将小女孩做的泥船放进院角的小窑,添柴,点火。
火焰腾起刹那,天空骤然变色。乌云裂开一道缝隙,阳光斜射而下,恰好落在窑顶烟囱口。烟柱笔直升腾,在空中凝而不散,竟渐渐塑成一个人影轮廓??宽肩,长衫,右手似执铃,左手作托举状。
十里之外,气象雷达捕捉到一次短暂的大气扰动,持续时间仅13秒,能量级别微弱,却覆盖整个东亚地区。事后分析其波动模式,竟与林修铭生前最后一段胎教音乐的第五遍循环完全吻合。
三天后,窑开。
泥船完好无损,通体呈琥珀色半透明状,内部悬浮着无数微小光点,随光线角度变换位置,宛如星河流动。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沈清漪将月壤尘撒在船身时,那些光点突然加速旋转,最终汇聚成一行微型文字,浮现在釉面之下:
>**火种不灭,因薪在人间。**
她跪倒在地,泪流满面。
“找到了。”她对着通讯器哽咽,“第八人不是某个人。是每一个愿意为他人点火的孩子。”
消息传开,世界陷入一片静默的震撼。
三个月后,“陶芯二号”顺利抵达月球轨道。在预定环形山上,机器人部署了第一座“星际陶基座”,外形仿归墟之炉缩小版,核心嵌入从地球百座古窑采集的窑灰混合物。启动瞬间,地面监测站接收到一组稳定谐波,频率正是“万音铃”曾发出的集体共振音。
那一夜,地球上几乎所有活跃古窑同时升温,无需添柴,火焰自燃。非洲草原、安第斯山脉、西伯利亚冻原……七十七处窑口齐放光芒,映照苍穹。
而在南方小镇,阿禾抱着她的“星河船”,依偎在单水儿身边看月亮。今晚的月色格外清明,月面隐约可见一抹极淡的青光,如烟似雾,缭绕于艾特肯盆地之上。
“奶奶,”阿禾轻声问,“我们以后还能做更多的船吗?”
单水儿抚摸她的头发,望向满天星斗。
“当然可以。”她说,“只要还有孩子想渡河,我们就一直做下去。”
雨又下了起来,细细密密,敲打着屋檐、陶轮、窑顶。每一滴雨落入泥土,都激起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而在地壳深处,在岩浆流动的间隙,在亿万年沉淀的陶层之间,某种古老的节奏正悄然复苏。
那是火的语言,土的记忆,也是人类最初也是最后的誓言??
**我不独燃,故光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