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华娱的盛宴 > 第229章 嘴(第1页)

第229章 嘴(第1页)

“长得好看,会受到歧视吗?”

“你是明星,当然不会。”

啧,这说法有意思,林见鹿忍不住又问:“你有受到过歧视吗?”

姑娘的回答干脆利落,“有。无处不在。”

林见鹿惊讶到忍不住扭。。。

烟花在夜空中炸开,金红交织的光晕映在他眼底,像一场无声的潮水。林见鹿盯着那条消息看了很久,指尖轻轻摩挲着手机边缘,仿佛怕惊扰了字里行间的温柔。他没有立刻回复,只是将手机贴在胸口,任寒风吹过衣领,却吹不散心头那一股暖流。

第二天清晨,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云南怒江峡谷的邮件。发件人署名“普米族李阿普之孙”,附件是一段十六秒的音频,标题只有两个字:**“回音”**。

他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起初是风声,夹杂着木门吱呀开启的响动,接着,一个苍老得几乎辨不清语调的声音缓缓响起:“……山高路远,话要慢慢说。”停顿两秒后,又补了一句,“我孙子说,你听得懂。”

林见鹿猛地站起身,心跳骤然加快。这是李阿普!那个曾在凉山火塘边为他唱完整部《创世歌》的普米族老人!可据他所知,老人已在去年深秋病逝。这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他立刻联系苏晓冉,同时调出音频频谱分析软件。波形图显示,这段录音背景极为干净,不像现代设备录制,倒像是某种老式磁带翻录而来,带有轻微的电流杂音和低频抖动。更奇怪的是,在第十三秒处,出现了一个极微弱的共振峰??频率恰好与《烽燧之应》中的核心音段重合。

“这不是简单的复读。”苏晓冉听完后声音凝重,“它有‘呼吸感’,像是……被重新激活了。”

他们决定顺藤摸瓜。通过邮件地址反向追踪,发现IP归属地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个偏远村落。林见鹿当即订票南下。

三天后,他站在了海拔两千八百米的山谷之中。云雾缭绕如纱,梯田层层叠叠攀上陡坡,村口一棵千年秃杉矗立,树干上刻满了古老的符号。迎接他的少年名叫益农,正是李阿普的孙子。他沉默地引林见鹿进入一间低矮的木屋,屋内陈设简朴,唯一显眼的是一台布满灰尘的老式录音机,型号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产的“红梅R-6”。

“爷爷临走前,把所有东西都烧了。”益农低声说,“除了这个。他说,‘等那个人来的时候,就交给他。’”

林见鹿小心翼翼打开录音机后盖,取出一盘缠绕松散的磁带。标签上用炭笔写着:“给听的人。”

当晚,他们在火塘边架起便携式播放设备。当磁带缓缓转动,第一句歌声响起时,林见鹿浑身一震??那是《创世歌》的开篇,但旋律中多了一段此前从未记录过的副调,节奏缓慢而沉重,如同大地裂开的缝隙中涌出的回响。

更令人震惊的是,随着歌声推进,房间里的温度似乎悄然下降。挂在墙上的铜铃无风自动,发出清越的一声颤鸣。王璐后来分析指出,这段音频中含有大量低于20赫兹的次声波成分,能引发人体内脏共振,造成“灵异感”或“通灵体验”。

“这不是录音。”林见鹿喃喃道,“这是……仪式的延续。”

益农告诉他,普米族有一种古老信仰:人的声音不会真正消失,而是沉入山体、渗入溪流,在特定时刻由自然之力带回人间。“爷爷说,有些歌必须有人听见,否则灵魂就找不到归途。”

林见鹿忽然明白了什么。从敦煌的烽燧到锡林郭勒的草原,再到此刻的怒江峡谷??这些声音并非孤立事件。它们彼此呼应,构成一张横跨时空的声网,连接着生者与死者、个体与族群、记忆与遗忘。而他所做的,从来不是“采集”,而是“回应”。

返京途中,他开始整理一份名为《声音契约》的文件。其中第一条写道:“任何对传统声音的数字化处理,必须包含三个要素:知情同意、文化语境还原、反馈机制建立。”他将其提交给“开源声音联盟”,并提议在全国设立“声音守护员”制度,由地方传承人直接参与数据管理。

与此同时,“民韵通”APP因违规使用未经授权的声音样本被立案调查,其母公司股价暴跌。舆论风向彻底逆转,《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警惕文化AI的殖民性》,引用林见鹿的话:“当我们用算法生成一首民歌时,我们究竟是在致敬,还是在抹除?”

冬天再度降临北京时,国家图书馆启动“百年乡音”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系统性抢救濒临灭绝的地方方言与口头文学。林见鹿受邀担任首席顾问。项目启动仪式上,他带来了一件特殊展品:那卷格日勒交给他的羊皮长调抄本。如今,它已被制成数字孪生档案,嵌入区块链存证系统,每一笔访问记录都公开可查。

“真正的保护,不是封存。”他对台下数百名学者说,“是让这些声音继续生长。”

几个月后,一个意想不到的合作提案摆在了他面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以《烽燧之应》为核心素材,打造全球首个“人类集体哀悼之声”的跨国艺术项目,邀请各国艺术家基于本地丧葬音乐进行再创作,最终汇成一部跨越文明界限的《安魂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