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她轻声问,“职业大赛不允许非注册人员进入对局室,更别说干预战术。他们会说你分心,会影响状态,媒体也会炒作……”
“那就让他们说。”林知远打断她,“我已经不是那个只靠孤独赢棋的人了。如果规则不允许你在场内,我就申请特殊许可;如果不行,我就每轮赛后第一时间找你复盘。哪怕只能隔着玻璃窗看你一眼,我也要知道你在。”
她终于抬头看他,嘴唇微颤:“可我的听力……越来越不稳定了。上周复查,高频区又下降了8分贝。万一关键时刻,我没听清你说什么,误判形势怎么办?”
“那就提前约定手势。”他立刻说,“我们可以设计一套简单的沟通方式??点头是肯定,眨眼是否定,捏一下手代表需要暂停思考。就像盲棋选手靠口述落子一样,我们也能创造属于我们的语言。”
她怔住,像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爱不仅能支撑生活,还能成为战术的一部分。
“你还记得羽原赛后说的话吗?”她忽然问。
“哪一句?”
“他说,你让他看到了‘情感作为结构性力量’的可能性。”她顿了顿,“也许……我们真的可以试试。”
林知远笑了,伸手抚过她的发:“那就从现在开始准备。明天我去棋院提交联合备战申请,顺便请老吴帮忙联系心理辅导团队,为听障棋手开发专用训练模块。”
“老吴肯定又要骂你多管闲事。”
“但他会支持。”林知远笃定地说,“因为他当年也是一个人熬过来的。他知道那种没人说话、没人回应的感觉有多冷。”
那一夜,他们没有看电视,也没有复盘棋局,而是坐在阳台上,翻看过去三年的照片。有他在头衔战夺冠后跪地痛哭的画面,也有她深夜直播结束趴在桌上午睡的侧影;有两人挤在狭小出租屋吃泡面的合影,也有站在雪山脚下仰望星空的背影。
“这张是我偷拍的。”江晚晴指着一张照片,是他独自坐在棋盘前,眉头紧锁,窗外暴雨如注,“那天你正在推演‘暗涌计划’第七版,连续三天没合眼。我本来想劝你休息,可看你那样专注,又不忍心打扰。”
林知远凝视着照片里的自己,低声说:“那时候我觉得,只要赢了,一切牺牲都值得。可现在回头看,最珍贵的不是胜利那一刻,是你站在我身后,默默递来一杯热水的瞬间。”
她靠在他肩上,轻声道:“其实我一直害怕。怕有一天彻底失聪,怕再也听不见你的声音,怕你最终会选择一个‘完整’的伴侣。”
“那你现在明白了吗?”他转头吻她额头,“你从来就不是残缺的。你是让我完整的那个人。”
几天后,林知远向中国棋院递交了《关于建立职业棋手情感支持体系的提案》,并在附录中明确提出:请求允许江晚晴以“战略协作者”身份参与其后续国际赛事的全程备战。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有支持者称这是“围棋人性化的重要一步”,也有保守派质疑:“感情介入竞技,是否会破坏公平性?”更有媒体标题耸动:《头衔战变恋爱现场?林知远或将迎来职业生涯最大争议》。
面对采访,林知远只说了一句:“围棋不是机器对决。它是人类智慧与意志的博弈。而意志的背后,永远站着那些让我们不愿放弃的人。”
与此同时,“棋心计划”首期集训营正式开营。二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听障少年齐聚杭州,年龄最小的仅九岁,最大的十七岁。他们中有先天失聪者,也有因病致聋的青少年,不少人从未接触过围棋。
第一天课程结束,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走到林知远面前,用手语比划:“老师,他们说我听不见,就不能理解复杂的东西。可我想知道,为什么黑棋先走?”
林知远蹲下身,也用刚学的手语回答:“因为黑暗先降临,光明随后而来。就像你,在寂静中醒来,依然可以选择发声的方式。”
女孩愣了几秒,忽然扑进他怀里,紧紧抱住他的脖子。
那一刻,江晚晴站在教室门口,眼眶湿润。她拿出手机,录下了这个画面,然后发了一条朋友圈,只有八个字:**听见寂静,方知回响。**
两周后,韩国棋院回复:鉴于林知远近年来在围棋推广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棋心计划”的社会影响力,同意其携带一名指定协作者随行参加春兰杯,并允许该协作者列席赛前战术会议及赛后复盘环节,但不得进入对局现场或进行任何形式的实时通讯。
“已经是重大突破了。”老吴拍着林知远的肩膀,“三十年来,还没哪个棋手能让规则为一个人弯腰。”
林知远却只是看着江晚晴:“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