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魏晋不服周 > 第201章 上桌吃席7(第2页)

第201章 上桌吃席7(第2页)

决策既定,火种队兵分三路。一路由乌仁娜率领,潜入洛阳城内联络旧儒、游侠与商帮,散布“正音书院实为崔氏余党复辟据点”之说;一路由李慎暗中调派的御史随行,收集违法证据,准备弹劾主办官员;阿禾亲率主力,在书院外围村庄开办“反听讲堂”,专讲被删改的历史与法律。

她设计了一套“对照教学法”:先让听众听一段“正音书院”公开讲义录音(由内应录下),再由她逐句拆解,指出其中歪曲、隐瞒与恐吓手段。例如,书院称“古代井田制人人平等”,她便拿出出土简牍证明:所谓“共耕”,实为贵族强征劳役;书院说“女子主内乃天道”,她便展示汉代《女训律疏》原本,其中明载“妇可讼产,女能承嗣”。

尤为震撼者,是一场名为“谁写的史”的公开课。她请来三位老人:一位是曾为世家抄书的盲文书吏,一位是流落民间的前朝史官后代,一位是挖掘出魏晋律藏的考古匠人。三人分别讲述:史书如何被删改,档案如何被焚毁,真相如何被埋进地底。最后,阿禾举起那十二块青铜板拓片,朗声道:“所以我们要铸铁为书!因为纸会烧,碑会倒,唯有刻在人心上的字,火烧不尽,风吹不散!”

舆论迅速发酵。洛阳士林开始分裂,年轻学子纷纷质疑师长。某夜,书院两名学生翻墙而出,携出一箱内部教材,内有评分标准:“赞扬旧制者+10分,批判阿禾者+15分,自愿下乡劝阻普教者,可保送国子监。”

证据呈交朝廷,震动朝野。四月十九,天子下诏:“正音书院涉嫌篡改经义、蛊惑青年、结党营私,着即查封。主办人王允之,虽已易容匿迹,然通缉令遍行天下,凡知情不报者,同罪论处。”

然而,胜利未至安宁。五月端午,阿禾行至函谷关,忽接急报:建康国子监爆发骚乱,数十名“正音”余党混入学堂,焚烧《普教学令》,刺伤支持改革的老博士三人,其中一人正是当年联名上书的顾先生,至今昏迷不醒。

更令人寒心的是,部分地方官员借机反弹,宣称“教化过急,民心浮动”,请求暂缓推行。荆楚一带,已有五县停止拨款;巴蜀某豪族公然贴出告示:“凡入官学女童,逐出宗祠,永不准归。”

阿禾立于关楼之上,望着中原大地麦浪起伏,心中清明如雪。她终于明白:制度可以颁布,法令可以推行,但人心的奴性,不会因一道诏书而消失。真正的战争,不在朝堂,不在书院,而在每一个父亲是否允许女儿翻开书页,每一个村长是否容忍外姓人站在讲台上说话。

她写下一封长信,命快马送往各地火种队员手中。信中不谈愤怒,不论仇恨,只列三项任务:

一、在每一所新学堂开学之日,举行“命名仪式”,让孩子亲手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宣读:“我非附属,我是主体。”

二、设立“记忆角”,陈列各地因愚昧、压迫、禁学而受害的真实案例,由亲历者讲述,严禁美化或回避。

三、每月十五,举办“问官大会”,邀请县令、族长、塾师到场,由学生提问:“为何我家田契不明?”“为何女子不能考秀才?”“为何你说的和书上不一样?”

她在信末写道:

“他们怕的不是我们办学,而是我们教会人提问。

一个问题,比一万句口号更危险。

因为它一旦生根,就再也无法拔除。”

秋分时节,阿禾重返敦煌。昔日荒芜的夜读堂遗址,如今已是“西陲师范学院”所在地,培养出第一批平民教师。她站在新建的钟楼下,听着孩子们齐声朗诵《正始律?总纲》:“法者,所以持平也,不以贵而宽,不以贱而苛。”声音穿越戈壁,直抵天际。

当晚,她收到江南来信:一名十二岁女童凭借自学律法,成功申诉家族冤案,县令不得不重审;岭南有村自发成立“识字会”,每晚聚于祠堂,由识字最多者轮值讲课;甚至连吐蕃使者都遣使求购《普教学令》译本,称“愿仿汉制,开化边民”。

她提笔欲复,却觉倦意袭来。烛火摇曳,映照墙上旧影??那是她初到西域时的画像,风尘仆仆,眼神犹疑。如今镜中人虽添风霜,目光却如利剑出鞘。

忽然,门外传来脚步声。晓禾推门而入,身后跟着一个瘦弱少年,约莫十四岁,衣衫褴褛,双手冻裂。

“他在玉门关外等了三天,”晓禾说,“说是一定要见你。”

少年跪下,从怀中掏出一本破旧册子,封面墨迹斑驳,依稀可见《正始律入门》字样。他声音颤抖:“我爹是驿卒,去年因误递一份普教公文,被贬为苦役。我在牢外捡到这本书,偷偷抄了三个月……阿禾先生,我能……能当老师吗?我想教别人认字,教他们知道,不该忍的,就别忍。”

阿禾起身,扶他起来,久久注视着他眼中那簇不肯熄灭的光。

然后,她取下腰间那枚“民权执信”铜印,轻轻放入少年掌心。

“你已经是了。”她说。

窗外,大漠星河璀璨如海。远处,又一盏油灯亮起,微弱,却固执地刺破黑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