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全家夺我军功,重生嫡女屠了满门 > 第648章 废太子三王立大功(第1页)

第648章 废太子三王立大功(第1页)

皇帝由太监搀扶着,虚弱地站在门内的阴影里。

夜风从门外灌入,吹动他凌乱的须发,也吹动了殿外煌煌的火光。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离得最近的萧贺夜身上。

这个儿子玄袍染血,独立阶上,身形挺拔如岳,冷峻的面容在跳跃的光线下半明半暗,看不真切情绪。

视线微转,落在右侧的平王身上。

平王身着薄甲,甲胄上同样沾着暗红,他站在白玉阶下,位置稍远,狭眸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冷意。

最后,皇帝的目光越过他们,落在了两人身后,那。。。。。。

北岭的雪,终究还是停了。

春汛来得悄无声息。融雪汇成溪流,沿着山脊蜿蜒而下,冲刷着石壁上斑驳的名字。那些刻痕深浅不一,有的已被岁月磨平,有的却因水流浸润反而愈发清晰。晨光洒落时,整面岩壁泛起淡淡蓝晕,仿佛三百六十个魂灵在低语。

小女孩名叫阿禾,是山下村中猎户之女。她每日采药路过山洞,总爱蹲在溪边玩那块发光的石头。它不烫也不重,却会在夜里微微震颤,像是回应某种遥远的呼唤。她不知这便是记忆核心的碎片??陈小川临行前不慎遗落的一角,被风雪卷入溪底,又随春水浮出。

这日清晨,阿禾照例哼着歌谣往荷包里装石子,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望去,只见一位老妇拄拐立于洞口,灰发披肩,眼窝深陷,手中提着一只破旧陶瓮。

“孩子。”老妇声音沙哑,“你听见它们说话了吗?”

阿禾摇头,却又点头:“石头会唱歌。”

老妇笑了,眼角皱纹如刀刻。她将陶瓮轻轻放在地上,掀开盖子,里面是一叠泛黄纸条,每一张都写着名字:**王大柱,妻亡子散,求昭雪**;**李氏三娘,父为义军,焚于西市**;**张九龄,抄录《辨伪录》,杖毙途中**……

“这些,都是没烧尽的火种。”老妇说,“有人忘了,有人不敢记,可只要还有人写,就还没输。”

阿禾不懂,却本能地从荷包掏出那块发光石,递了过去。老妇接过,闭目良久,忽然浑身剧震,似有千百声呐喊涌入脑海。她睁开眼,瞳孔竟闪过一丝蓝光。

“你是……守夜人的回响?”她喃喃道。

自那日起,阿禾便常随老妇出入山洞。原来她是早年逃难至此的宫婢,曾服侍过沈清漪,亲眼见过她在刑场回眸一笑的模样。她不会写字,却能把每一个冤屈的故事讲得入骨三分。她教阿禾辨认岩壁上的名字,教她背诵那段古老的歌谣,甚至让她试着用炭笔描摹那些模糊的笔画。

“记住,”她说,“字可以被烧,人可以被杀,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肯念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没有真正死去。”

而京城之中,风雨未歇。

李昭虽已清醒,朝局却如沸水翻腾。《罪己诏》颁布后,许氏残党并未伏诛,反借宗室之力掀起“正统之争”。有亲王联名上书,称皇帝受邪术蛊惑,所言皆妄,请求“静养深宫,还政太庙”。更有御史弹劾李婉儿“勾结外臣、伪造密信”,欲将其贬入冷宫。

与此同时,民间对真相的接受亦如冰火两重天。北方百姓奔走相告,纷纷掘坟寻骨,设坛祭拜;南方士族却群起攻讦,斥“守夜司”为乱政之源,称“若人人翻旧账,则天下永无宁日”。书院之间爆发激烈论战,支持者高举《英名录》走上街头,反对者则焚烧林小满画像,称之为“妖女逆魂”。

最令人不安的是,黑雨再度降临。

这一次,不是一场,而是连续七夜。墨色雨水落在屋顶,竟腐蚀瓦片,渗入地基。第三夜,皇城东墙崩塌一角,露出埋藏多年的铁箱,内有数百枚铜牌,皆刻“囚”字编号,背面则是姓名与籍贯??正是永和七年被秘密逮捕的“叛国者”名录原件。

史官当场痛哭,连夜誊录上报。李昭亲自审阅至天明,终下旨:“凡名录所载之人,无论生死,一律追封;其家属子孙,赐田免赋,入仕优先。”

然而圣旨尚未传出宫门,守夜司衙门便遭大火。

火势诡异,只烧档案库,其余建筑毫发无损。更奇者,救火之人皆见烈焰中浮现人形,或断臂,或蒙眼,齐声诵名。有胆小差役当场昏厥,醒来后竟能背出整本《英名录》,自称“被烈士附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