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一百八十六章 运河(第2页)

第一百八十六章 运河(第2页)

建文帝脸色煞白,目光投向李可。

李可缓缓起身,虽身形佝偻,然气势如山。

“陛下不必惊慌。”他声音不高,却压住全场,“这不是造反,是恐惧。”

他转向群臣:“吴铭曾是我一手提拔之人。他不怕死,只怕死后家破人亡。为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账,经不起查。”

陆昭立刻补充:“据线报,吴铭近三年虚报军功十二次,冒领军饷十八万两,私卖战马三百匹,家中窖藏黄金逾千两。此次军政透明法推行至辽东,他恐东窗事发,故铤而走险。”

建文帝颤声问:“若发兵讨伐,恐激起连锁兵变……”

李可摇头:“不用兵。只需一道诏书,加一封信。”

当夜,李可亲笔修书一封,密封后交由一名老卒送往辽东。信中不责不骂,唯述旧事:当年吴铭父亲战死松花江畔,尸骨无存,是李可力排众议,追赠忠勇校尉,使其母得享抚恤,幼弟得以入学。信末写道:“你父死时,手中紧握断刀,只为护一旗不倒。今你握兵权,却为保私财而违国法,宁不愧对黄泉之下?若你还记得他是谁的儿子,明日午时,打开关门,束手待勘。我允你全族性命,许你临刑前再见母亲一面。”

与此同时,朝廷发布诏书:凡参与围困御史者,只要放下兵器,一律免罪;提供主谋罪证者,赏银五百两;吴铭家属暂不牵连,待案结再议。

四日后,辽东传来消息:吴铭于寅时独自走出关门,跪于雪地中,双手奉上兵符印绶。他身后,五千将士无人阻拦,反而齐声高呼:“愿受查验!”

李可听罢,久久不语,终喃喃道:“人心未死,只是太久没人点燃。”

吴铭押解进京,审讯七日,供词累累,牵连将领三十余人。李可坚持依法处决,然念其曾有战功,准其自尽,家属流放海南,永不叙用。其余从犯依律斩首二十人,余者充军极北。自此,边镇再无敢公然抗检者。

冬至前后,黄河决口。河南巡抚未等朝廷拨款,自行开仓赈灾,并张贴明细榜文于各县:“米若干石,银若干两,用途若干,监督百姓三人署名。”事后户部核查,分毫不差。李可大悦,批曰:“此真良吏也!今后凡遇灾情,可先斩后奏,唯求速救苍生。”

民间赞誉如潮,谓之“李公规矩活了”。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员开始主动公示政务,甚至互相攀比透明度。某县令每月初一举办“百姓问政日”,请乡老入衙提问,答不上者罚俸一月。另一知府则设立“清廉榜”与“耻辱柱”,上榜者皆为真实案例,触目惊心。

就连宫中太监也开始惶恐。内务府总管悄悄托人送来厚礼,求删去其侄儿在《政务公开总录》中的超标开支记录。李可当场撕碎礼单,命人将其悬挂于宫门外,旁书八字:“伸手即捉,不论内外。”

自此,宦官敛迹,宫中用度逐年缩减三成。

腊月初八,寒潮突至。李可病情再度加重,咳血不止。医生束手,只劝静养。他却执意召见全国观政团代表三十人,于家中厅堂召开“民间监察座谈会”。众人见其枯瘦如柴,无不落泪。

他笑着摆手:“我这条命,早就不属于自己了。你们才是未来的脊梁。”

会上,各地代表争相发言。江西农夫说,村里теперь每笔修桥钱都要三家签字;浙江渔妇讲,她们自发组成“海防监督船队”,日夜巡视海岸,发现可疑船只立即上报;陕西老秀才带来一份手绘地图,标注全省七十处贪腐高风险点,建议增设巡察节点。

李可一一倾听,频频点头,最后颤声总结:“你们让我明白一件事??真正的权力,不在紫禁城里,而在千万双不肯闭上的眼睛里。”

会毕,众人含泪离去。他独坐灯下,取出一本泛黄笔记,翻至最后一页,提笔续写:

“余少时读史,常恨奸臣当道,忠良蒙冤。及长为官,方知非无忠臣,乃制度纵奸。今日所行之路,未必尽善,然方向已明:官非主子,乃是仆役;政非机密,本当共鉴。愿后来者,不以我为神,而以我为镜。照见黑暗,亦照见光明。”

写毕,掷笔长叹,伏案而眠。

翌日清晨,周怀礼推门入内,见老师端坐椅中,双目微闭,手中仍握着那支秃笔。窗外雪霁初晴,阳光洒落案头,正好照在那句未干的批语上:

“民不求贵,但求公;官不惧骂,唯惧瞒。”

他没有惊动,只是轻轻披上外衣,然后走到门口,对等候已久的学子们低声说道:“先生昨夜走了。但他留下的字,还在这世上亮着。”

众人默然跪地,泪如雨下。

正午时分,应天府鸣钟九响,百官素服齐聚政务公开榜前。建文帝亲自主持祭礼,将李可生前所批最后一道公文??《关于推广百姓问政日的建议》??郑重贴于榜首。

风起,纸页猎猎作响,如同无数人在低声诵读。

多年以后,人们说起那段岁月,总会提起一个名字。有人说他是酷吏,有人说他是圣贤,更多人说,他是一个让“当官”变得很难、也让“做人”重新值得尊敬的人。

而在偏远山村的一所学堂里,牛三娃每天清晨都会带领孩子们朗读四句话。黑板上写着:

“好人赢了。

清者自清。

浊者必亡。

规则不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