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玉明十八中迎来一场特别演出??“火柴之夜”公益音乐会。全校师生、家长、社区居民挤满了礼堂。舞台中央悬挂着一幅巨幅涂鸦:一根燃烧的火柴,周围环绕着无数小手绘出的星光。
开场曲是《燎原》,由柏锦主唱,陈屿编曲,晓晓钢琴伴奏。当第一句歌词响起时,全场静默:
>“她不说伟大却让平凡有了重量她不求回报却让世界开始回响”
随后,王浩朗诵了自己的小说节选;李婉清带着班级合唱团演唱原创歌曲《我不是透明人》;赵阳抱着吉他,唱完那首尚未发表的《一边打工一边追梦》时,台下掌声雷动。
压轴节目是“火柴读书会”全体成员合诵一首集体创作的诗《致秋老师》:
>“你批改作业到凌晨却总记得谁今天没吃早餐
>你听我们吵架、哭泣、崩溃从不打断,只说一句:我在这里
>你说表达比分数重要后来我们才发现
>那些写在纸上的话治好了我们心里的伤”
朗诵结束时,灯光缓缓亮起。观众席最前排,秋灵静静坐着,眼眶通红。
主持人请她上台讲话。她接过话筒,声音温和却坚定: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发起‘火柴计划’?因为我见过太多孩子,把自己活得像影子。他们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没人愿意蹲下来听。
教育不该是塑造标准答案的过程,而应是帮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
也许我们无法立刻改变整个系统,但我们可以先点亮一间教室,再照亮一座校园,然后是一城、一国、乃至这个世界。
我不在乎是否‘走红’,我只希望有一天,每个孩子都能理直气壮地说出心里话,而不必担心被嘲笑、被否定、被忽视。
如果非要说愿景,那就是??
让每一根火柴,都有勇气燃烧;
让每一点微光,都被看见。”
话音落下,全场起立,掌声经久不息。
几天后,教育部正式批复:“火柴计划”升级为国家级教育创新项目,设立专项基金,覆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心理支持三大板块。首批试点将在一百个县市推行。
而与此同时,一封来自印刷厂的信寄到了秋灵办公室。
信纸粗糙,字迹工整:
>“老师:
>我是林小雨。
>您当年追到车站喊的那句话,我一直记得。
>现在我不仅出了书,还在筹建‘打工女性写作营’,专门帮工厂姐妹记录生活。
>上周,有个姑娘交来一篇散文,标题是《流水线上的诗》。
>她说:‘原来我也能写东西,因为有个老师说过,文字是有温度的。’
>老师,谢谢您当年没放弃我。
>现在,轮到我不放弃别人了。”
秋灵读完,将信轻轻夹进教案本里,放在那张泛黄的字条旁边。
窗外,春风拂过校园,梧桐新叶沙沙作响。
她翻开新的一页备课本,写下本周作文题:
**《如果我能点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