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白糖他们还没弄出来,若是借着这个由头将百姓忽悠过来,到时候又兑现不出承诺,那岂不是打了朝廷的脸面?
但宋陵不仅不慌,还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将他计划在岭南办的工坊都挪列出来,什么海鲜工坊、玻璃工坊,甚至还有纺织厂。
别的他暂时拿不出来,但是纺纱机宋陵可以展示。
他将草图送去建康,命工部做了十几台发往各州,每日在衙门门前当众纺纱,让百姓亲眼看到朝廷所言不虚。
虽然如今纺出来的纱还是有些小瑕疵,但东西就这么摆在众人眼前,让他们不信也得信。
纺纱机是真的,那其他的多半也是真的。
不少人都被岭南吸引,原本
犹豫不定,也终于下定决心,趁早结伴去南方。
这事儿还得趁早,去得早的有便宜占,去的晚了可就不好说了。
其实仔细想想,去南方也未尝不好,田和住处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尽管简易,可他们原本家中也不富裕,没什么好挑剔的。且闽南冬日里不冷,不像在江南这一带,家里穷得冬天还能冻死人。再不必说还有朝廷说的那些工坊,每一项都足够引人注目。
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奔赴岭南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得在年中前出发,若是年中不走,他们就得入蜀国户籍了。
世世代代都是燕国人,真正想要改户籍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不随大流,踏上了南迁之了路。好在朝廷对他们多有照顾,官道上从不设限。
宋陵数着日子等着第一批百姓抵达岭南,但比百姓先到的是安南等地的士兵。
他们带着几大船的稻种到了岸,顺利将稻种运到了汀州。
这也只是头一批,安南一带去年丰收,稻谷较往年便宜了不少,兵部官员索性将户部拨给他们的钱都花光了,全买了粮种,还有几船正在路上,得过半个月才能到。
宋陵看到占城稻后心情大好,他就说自己不会真的那么倒霉,果真来了岭南之后总有好消息出现!宋陵坚信这只是个开始,他一定能带着燕国百姓脱离剧情,改写被灭国的命运!
可还不等宋陵高兴多久,韶州便传来消息。余晋元的部下在开荒时急功近利,闹出了人命。
那人已经被兵部的人押来汀州了,一同过来请罪的还有因此事焦头烂额的余晋元。
第36章秉公
前因后果,宋陵已从信中得知。
犯事之人叫黄茂山,算是余晋元的左膀右臂。这次外出开荒,黄茂山打从一开始便有些急功近利。幸运的是当地官员性子都还不错,百姓因为囤积的甘蔗都卖出去了,对待黄茂山一行人态度也尚可。直到年关过后,百姓忙于备耕,渐渐地便不愿意整日跟着士兵前去开荒。
黄茂山生怕自己的进度慢人一截,便逼着百姓不许顾着地里的事,只一心一意给他开荒。
但强压总会出事儿,当地有一个村带头反抗,黄茂山唯恐事情传出去对自己名声不好,还落个办事不利的印象,故而让人将几个闹事的村民押了出来各打了五十棍子。
不少当地官员跟将士们都在旁边劝阻,但黄茂山自诩他是“钦差”,领了开荒的活就得负责到底,若有人违抗,便与这些犯事者同罪。
宋陵虽然派了自己人过去,但余晋元等人也带了一批从前他们招募的士兵同行,否则人手根本不够。不巧的是,黄茂山一行人中,汀州本地的兵卒比朝廷派过来的还要多得多,他在其中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说。
黄茂山自以为是小惩大诫,可五十棍子下去,三人当场毙命,剩下的五个回去之后便起了高热,尽管官府极力救治,仍有两人为此丢了性命。五条人命,写在纸上不过是轻飘飘几个字,背后却是五个家庭生离死别。
当地百姓群情激奋讨要说法时,还被黄茂山再次击退,若不是消息禀报到宋陵这边,只怕他还想继续施压。
宋陵不仅怒火滔天,他还自责,自责自己当初为何没有仔细考察他们,竟将这个猪脑子放出去嚯嚯百姓!这么个恶毒东西,不弄死他实在难解心头之恨。
余晋元虽然跟着一道回来,但一直没见到黄茂山的人,直到面圣那日二人才在院中碰面。余晋元先是剜了黄茂山一眼,但见对方被反锁着手脚一副窝囊样子,又觉得有几分可怜。
黄茂山在他手下办了七八年的差事,余晋元不能不管他。只是临进大堂之前,余晋元先端详了一番杨文和的脸色。
这位是陛下的心腹,陛下什么态度,杨文和便是什么态度。等眼见杨文和像打量死人一样打量黄茂山时,余晋元便知道,这回若想求情只怕是难了。
偏偏黄茂山还在拖后腿,咕哝着:“不就是死了几个刁民,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吗?”
“闭嘴!”余晋元险些被他给蠢笑了,事前自己交代过多少遍让他们戒骄戒躁,切勿惹是生非,黄茂山倒好,左耳进右耳出,全然没有将他的叮嘱放在心上。
如今闹出了人命来,他自己反而不当一回事,一时间,余晋元都后悔带黄茂山出去了。
他该先挑选一番的,黄茂山这种性格,根本就不适合出门办差!
等见了陛下,余晋元心中不安更甚。
他从未见过陛下如此表情。
更叫人头疼的是黄茂山还未意识到自己即将面对什么,被押着跪下时,脊背挺得直直的,好似个铮铮铁汉一般。他压根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重罪,即便失了手打死了人,最多也就是量刑过严。作为奉旨办差的首领,黄茂山笃定自己有这个权力。
他只是用了军中的纪律去约束那群刁民而已。
眼见他如此,宋陵便知他死性不改,一个茶盏砸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