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启程时,寿州不少百姓一路相送。百姓没有复杂的念想,他们只知道,宋陵给他们送来了工钱,给他们留下了一份希望,那便是好皇帝。
张凤麟也舍不得宋陵,没接触前,张凤麟只觉得宋陵跟其他的皇帝也没什么两样,真正相处之后才发现,有这位陛下,的确是他们燕国的福气,更是他们这些地方官员的福气。这些日子,张凤麟只要跟着宋陵的指示去做就是了,虽然累了点儿,但一点儿错也没出,稳当得叫人安心。
张凤麟坚信,有这样一位陛下,燕国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不止是寿州,其他各州县亦是如此。
挥别了寿州百姓,宋陵在路上还不忘打听齐国的事,一有什么消息便同江羡鱼分享。
朝堂上的事精彩纷呈,祁桓后院的事也叫人看得目不暇接。冯英华变了性子,改走端庄大气的正妻路线,安宁这边却也没有认输,抓住一切机会争宠。
看到安歌的来信,宋陵还很欣慰道:“真不容易,她总算知道张口了。”
江羡鱼杵了他一下:“人家又不是哑巴,怎么不知道张口了?”
宋陵却不觉得自己说错了,本来就是,原著所有的虐点,其实都源于女主的不长嘴。虽然以男主前期的情况,即便女主长嘴了,该受到委屈还是得受,但至少不会像原书中那样惨。
不过原书里后期两人感情升华,也脱离不开这些虐点。眼下女主作出改变,不再是从前的受气包样子,甚至主动争取祁桓的感情,那他们还能跟原书中那样爱得死去活来、惊天动地吗?
真不好说,但对宋陵来说,肯定是越乱越好。
半个月过去,宋陵一行终于回京。
这次依旧是高丞相率领文武官员在城门处候着。
看见陛下下了马车,高丞相脸上洋溢起兴奋的神色。要说先前宋陵南下时,高丞相还有怀疑,那么经过寿州这一遭后,高丞相彻彻底底想通了。
他们建康的风水或许真的不好,这不,陛下一出门,燕国的运气就回来了。可见日后还是得多出门,有他在,绝不允许朝中官员再就陛下喜欢出门这件事有任何异议!
只要是对燕国有利,陛下便是一年四季往来跑又有何妨?
宋陵对高丞相还是关心的,率先问过对方的身体。其实结果宋陵都知道,看高丞相着精神奕奕的样子,便知道他身子骨好着呢,其他人一样,宋陵在寿州赚了这么多的钱,朝中的开销也宽裕起来,他们能不高兴吗?
唯一叫宋陵诧异的是——刘晦的站位。
他记得这家伙入刑部之后也不是什么大官儿,怎么如今反倒站在刘善身边?再瞧刘善,这位刑部尚书一反常态地蹙着眉,似乎有些沮丧。
察觉到陛下在看自己,刘晦激动地给陛下回了一个诚挚的眼神。他没有辜负陛下的期待,仅仅数月时间,他便已经让整个刑部焕然一新了!
宋陵被他看得心里发毛,刘晦
这家伙不会趁他不在,将他的朝堂弄得乱七八糟吧?不对,他应该没有这个本事。
若是刘晦能知晓宋陵的心思,他定然要长啸一句,他有!他可太有了!他就是为了弄权而生的,一朝扎根京城官场,简直跟回了老家一样自在。
第49章旧案
回宫后,宋陵才知道刘晦究竟给自己准备了怎样的惊喜。
他是从陈知玄口中听到了原委。陈知玄本来对这岭南来的刘晦没什么看法,以为他不过是个一心往上爬的大臣,不值得多关注,谁想这家伙竟然这么能搞事儿,如今朝廷里的那些动静都是他弄出来的。
入刑部后,刘晦便开始翻查往年的旧案,他比旁人心细聪慧,且一开始就带着找茬的目的去翻阅,这一翻,还真被他查出了不少冤案。追究之下,又有数位地方上的官员以及刑部、大理寺官员受到牵连。
因为宋陵不在,高丞相做主,先将涉事的官员关押起来,等着宋陵回来再发落。
若只有这些,自然谈不上厉害,但刘晦折腾出这些后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时又查出了先帝在时的一桩科举舞弊案。
此案虽然年代久远,许多证据收集困难,但刘晦愣是咬牙坚持下来,花费两个月时间,走访数地,查问了百余人,最后查清楚了真相。涉事官员有共二十三人,这二十来人官位不等,低的譬如县衙的县丞,官位高的甚至位列侍郎。
这样的大事儿,京官们都有些拿捏不准,尤其是刑部官员,当真是轻不得、重不得。轻了怕惹人非议,还到他们徇私枉法;重了的话,又怕再牵扯出许多意料之外的人来。
刑部尚书刘善左右为难,短短数日便似苍老了好几岁。
最后这件事情也先搁置了,准备宋陵回来再议。不过到此时,京中官员也都认清了,这刘晦不好惹。要知道刘晦在刑部根本没有什么资历,刘善嫌他爱折腾,为人又傲都很,并不愿意给他多分派人手。一开始只有刘晦自己单打独斗,但这家伙就是天生能搞事儿,愣是拉拢了一批人,让他们自愿随其冲锋陷阵。
到最后,即便刘善这个尚书也制不住自己手下的人了。
宋陵听到这里已然麻木,他倒真是小看了刘晦,本以为带他去京城,能给这群官员增添一丝紧迫感。谁想到这家伙直接拿着大刀,冲着他们的脖子砍。
着实厉害,还是个人才呢,先不管如何收尾,能查出来这么多也算他本事了,宋陵不禁欣慰自己当初没有因为刘晦行贿便直接弃了他。
等陈知玄说完,宋陵也终于听够了,顺嘴一问:“没有旁的事了吧?”
“还有。”
宋陵:“……?”
他疑惑地歪了歪头,陈知玄一言难尽地提到了另一件。其实,刘晦不仅在刑部搅风搅雨,连他们吏部也被迫搅和进去了。刘晦在审案中发现部分州县官互相包庇,在考课上做假。
这事儿便涉及了吏部,陈知玄身为吏部尚书自是责无旁贷,怕刘晦人手不足,还借了不少人给他彻查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