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桓对自己的火炮很有信心,虽然火炮工艺还有待改进,但这毕竟是凌驾于当前各国战力的新玩意儿,只要造得够多,就凭燕国那点兵力根本不在话下。
等他拿下燕国,就用宋陵的收集祭旗,也好让天下人看看,跟他作对是什么下场。
对于火炮,系统心中也有一种隐秘的自得,只要一想到这东西是它学着宋陵弄出来的,而且这辈子的宋陵还连碰都没碰过,系统便浑身舒爽。
宋陵大概到死时都不会知道,自己曾经失去什么。虽然这次重来,系统失去过很多东西,但有这火炮,想在最后胜利的只会是他们。
祁桓很快便宣布了对燕国开战,他等着宋陵后悔不迭,亲自投降的那一天。
吴乾跟刘晦两个已经骂了齐国足足三天了,早知这些人这么不争气,他们就不该劳心费力地在这儿当军师。
齐国军中都觉得,大皇子手下的人多半是不小心才对外泄露了消息,但刘晦小心眼儿,他就觉得对方是故意的:“好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好一招祸水东引,咱们真是白忙活了!”
更难听的话刘晦也骂过,但他觉得骂得再多,也挽救不来局势。那火炮对着齐国自己人打的时候,他们尚且心惊胆战,这若是对着燕国人打,刘晦跟吴乾根本接受不了。
都是大皇子的错!要是他能管好自己手底下的人,也就不至于会有今天!
二人难得达成了共识,对着齐国人都没有什么好脸色,甚至已经筹备着赶紧撤回去。齐国他们是懒得再帮了,经此一事,祁桓这边的人多半先盯着燕国打,他们还是早些回去跟陛下商议对策吧。
大皇子也知道自己这边坏了事,但事已至此,他也无法挽回什么,只能将手下的人骂了一通。
对于燕国以及宋陵的遭遇,大皇子是真心觉得抱歉。但周围人都不相信他,甚至还觉得他是有意放出风声。就连父皇都是这样想的,还特意写信对他这“明智之举”赞不绝口。
祁桓盯着燕国,齐国朝廷的压力也会少许多,齐皇觉得大皇子真是难得聪明一回。
大皇子:“……”
这脏水真是洗不清了。
大皇子在齐国朝廷这儿没得洗,在宋陵心里也彻底凉了。得知自己被卖之后,宋陵也是将大皇子一干人等骂得狗血临头。
尽管这并非是大皇子的罪过,但约束好手底下的人,便是他这个督军无能!两军交战,连这点机密都保不住,齐国朝廷被祁桓压着打也是活该!
那个二皇子废了,依他看,大皇子离废也不远了。
宋陵是个不爱发脾气的人,但这回愣是被齐国这群猪队友给气得生了大半天的气。
燕国是准备了大半年,但是能拖着悄悄筹备,谁愿意被推向人前,跟祁桓真刀实枪地打?
不过,已经到了这一步,燕国也只能迎难而上了。
余晋元等人听闻祁桓即将对燕国用兵,俱是一副摩拳擦掌,他们训练了这么久,总算是能亲自去战场上建功立业了。
燕国势力虽然弱小,但因为历代先皇与朝中诸臣善于隐忍和斡旋,边境其实并没有多少战事,甚至不及蜀国跟齐国的摩擦多。
这一回,可是要轰轰烈烈地打上一回,知道陛下在岭南弄出来什么的几位将军都底气十足。暗中筹谋了这么久,难道不就是今日吗?若是他们不去战场,齐国那些人这辈子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余晋元等人让士兵捎信回京城,言辞之中俱是慷慨激扬、报效国家的战意。
朝中上下得知军中反应,说不出的诧异。
无他,燕国从前没这样硬气过啊,他们从前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忽然转变了作风,叫人怪不适应的。
再看陛下,竟然也淡然得很,细看还有些成竹在胸的意味。
不少人心中一动,难道陛下还憋着什么后招?
宋陵后招是有,但这般云淡风轻,大多还是装出来的,也是为了让诸位官员还有百姓们安心,至少不能再战前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宋陵从来都不是个好战分子,也并
不推崇通过战争扩张领土,事实上,若是忍让能换来和平的话,他愿意效仿父皇。但宋陵看过原书,明白自己与燕国退无可退,竟然早晚有一战,那这天来临之际,也就只能尽力说服自己坦然面对了。
仗他们要打,但是名声燕国也不能丢。
宋陵立刻联系翰林院一众大臣,连夜写好檄文,抨击齐国储君谋逆、弑杀、贪污等等十条罪责,其中有一条还有宋陵有关。
祁桓当初在寿州的时候,其次三番对宋陵下手,此事燕国大皇子可以证明。那会儿宋陵隐忍不发,这回既然决定要清算,那就一并写上。再加上祁桓因为滥杀导致没有粮食的事情也得重申一遍,反正,祁桓别想这么清清白白。
翰林院诸位大臣的手笔,自是不同凡响。
檄文一出,震荡朝野。
齐国太子如此欺辱他们燕国,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民间群情激奋,官员也多了几分孤注一掷的勇气。他们不知道宋陵准备了火炮,但面对这一情况,谁也拉不下脸来说要议和。人家都已经蹬鼻子上脸了,再提议和,等于是将燕国的面子往脚底下踩。如此愧对列祖列宗的事,他们不能干。
一切准备妥当,宋陵甚至打算亲自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