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学员质疑:“这不成了民间审判?万一多数人欺负少数人怎么办?”
“所以我们设了三条底线:不伤人、不毁物、不违法。”何雨柱答,“而且每次决议都要记录备案,接受上级抽查。去年我们处理了七起纠纷,零上访,零冲突升级。”
全场沉默片刻,继而响起掌声。
指导老师点评:“这种自治模式,很有探索价值。建议整理成材料,报给市政研室。”
何雨柱没想到,自己随口一说,竟引起重视。
一周后的周末,组织参观市福利院。正值寒冬,老人们缩在屋里,饭菜凉得快。何雨柱尝了一口食堂的炖菜,皱眉:“油太少,盐太重,老人吃了负担大。”
院长苦笑:“经费紧张,只能这样。”
当天晚上,他没回宿舍,留在厨房亲自试做了一锅“软糯牛肉羹”,用胡萝卜泥调甜味,豆腐增蛋白,文火慢炖两小时,入口即化。
第二天,福利院老人吃得泪光闪闪:“多少年没吃过这么贴心的饭了。”
消息传开,市委办派人来调研。何雨柱又被请去座谈,讲“后勤服务的人性化改造”。
他说:“很多人觉得做饭是小事。可对孤寡老人来说,一口热饭,就是活着的尊严。我们当干部的,不该只盯着GDP,也该看看老百姓碗里有没有油星。”
这一番话,被记入简报,送到了市长案头。
与此同时,四合院也没闲着。
贾东旭主持成立了“冬季互助队”,组织年轻人轮流为老人挑水、扫雪、修炉子;刘海中带着孩子们排练春节节目;易中海则牵头修订《院规十条》,准备申报“市级文明示范户”。
秦淮如也变了。她开始主动参加街道妇联的学习班,还报名了夜校文化课。每当小当归问“妈妈要去哪儿”,她总是笑着说:“去读书,以后也能像柱子一样站上讲台。”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某夜,贾东旭悄悄找到何雨柱寄来的地址,递上一封密信:
“柱子,出事了。许德福死了。”
何雨柱猛地抬头。
信上说,许德福自派出所写完保证书后,回家便精神恍惚,村里人瞧不起他,亲戚断往来。前日夜里,他喝农药自尽,临死前留下遗言:“我对不起秦家人,但我也是被人逼的……上面有人让我动手,给了五十块钱和半袋白面。”
更惊人的是,那笔钱上的粮票编号,竟与轧钢厂供应科流出的一批黑票一致。
而供应科的负责人,正是许志明的老丈人。
何雨柱盯着信纸,眼神渐冷。
这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嫁祸。许志明想借他之手除掉许德福,再利用其死亡反咬一口,说他“逼死人命”。
好毒的计!
他当即提笔写信,叮嘱贾东旭:
1。保护好秦家人,暂时搬去亲戚家住;
2。联系刘队长,调取许志明近期通话记录;
3。将粮票编号拍照留存,原件交街道纪检组备份;
4。不要声张,等我回来。
写完信,他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灯火,心中杀机隐现。
这一次,他不能再只靠震慑。他必须掌握规则,然后用规则碾碎敌人。
两周后,培训班开展“模拟执政”演练。每人抽签扮演不同职务,处理突发危机。何雨柱抽中“区委副书记”,应对一场因物价上涨引发的居民抢购潮。
他的应对方案震惊全场:
第一步,立即召开商户会议,承诺政府补贴运输成本,稳定货源;
第二步,发动居委会和民兵队巡逻,防止哄抬物价;
第三步,组织劳模、先进工作者现身说法,安抚民心;
第四步,在广播站连续播放《为人民服务》与《论持久战》,强化信念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