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哗然。那个因贪腐案被判十年的原街道办副主任,竟在押解途中借暴雨洪流逃脱,至今下落不明。
“警方已经发布通缉令。”李卫国迅速调出应急响应预案,“但我们必须考虑他的动机??他恨谁?想报复谁?”
“肯定是冲着我们来的。”秦淮如分析,“他被捕前最后通话记录显示,他曾联系过施工队残余势力,试图打通地下资金链。失败后,他对‘自治模式’充满敌意。”
何雨柱沉默良久,忽然问道:“小当归呢?”
“在我家。”秦淮如答,“她说要写作业,我就让她留宿了。”
他松了口气,随即下令:“启动B级安防响应。青年帮带队分组巡逻,重点守护儿童活动区、能源站与数据中枢。所有外来人员进出登记升级为双人核验。另外??”他顿了顿,“通知每一位核心成员,今晚务必回家吃饭。”
这句话意味深长。所谓“回家吃饭”,实则是紧急集结信号。当晚六点半,议事厅地下室灯火通明,三十多名骨干齐聚一堂。墙上挂着实时监控画面,电子屏滚动更新全市警情通报。
“他一定会来。”何雨柱站在中央,语气平静,“因为他不相信我们会成功,所以他要用毁灭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那我们怎么办?等他动手?”有人问。
“不。”他摇头,“我们要让他知道,这里不只是个目标,更是个家。而伤害家人的人,终将被所有人记住。”
第二天起,四合院进入半封闭状态,但生活节奏并未被打乱。孩子们照常上课,老人继续下棋,甚至连少年实训班的教学进度也没受影响。唯一不同的是,每个角落都多了双眼睛??居民自发组成邻里守望队,白天两人一组巡查,夜晚轮流值守。
第七天夜里,警报响起。红外监测系统捕捉到可疑身影接近废弃锅炉房。青年帮带队迅速包围现场,却发现只是一只流浪狗撞翻了围栏。虚惊一场,但无人抱怨疲惫。
第十天,线索终于浮现。一名送快递的志愿者反映,近日有人多次打听“傻柱子女儿在哪上学”。信息一经上报,立即触发最高级别预警。
何雨柱第一时间将小当归转移到安全屋,并安排心理辅导师陪伴。他自己则彻夜未眠,在火种档案中反复推演赵立军可能采取的行动路径:制造爆炸引发恐慌?散布谣言瓦解信任?还是直接刺杀关键人物以震慑人心?
答案在他调阅一段旧录音时浮现??那是赵立军接受调查时的自述片段:“你们以为民主就能解决问题?我告诉你,人性就是懒惰、自私、短视!只要断掉他们的安全感,一切都会回到原形!”
“他是想让我们崩溃。”他对李卫国说,“不是靠暴力,而是靠恐惧。”
于是,他做出反常决定:不封锁消息,反而通过《四合院通讯》公开坦承威胁存在,并附上防范指南。“我们不怕他来。”文章结尾写道,“因为我们早已学会如何彼此守护。”
这一举动震惊外界,却极大稳定了民心。居民们非但没有逃离,反而更加团结。有人主动提供闲置房间作为临时避难点,有人捐出防身器材,甚至那几名边缘少年也集体请缨加入巡逻队。
“我们也想保护这个家。”陈浩说。
第十三天深夜,摄像头拍到一道黑影潜入配电室外围。五分钟内,十支手电筒同时亮起,数十名居民从四面八方涌来,高喊“抓贼”。那人仓皇逃窜,却被早已埋伏的帮带队截住。正是赵立军。
审讯中,他冷笑不止:“你们以为赢了吗?只要上面一句话,你们这套玩意儿立马就得拆!”
“你说得对。”何雨柱坐在对面,平静地看着他,“制度会变,权力会收。但你知道我们现在最不怕什么吗?”
“是什么?”
“不怕失去。”他缓缓道,“因为我们已经拥有过真正的共同体。哪怕明天一切归零,我们也知道??那样的日子,真的存在过。”
三天后,公安部派出工作组进驻,全面评估四合院安全体系与社会治理成效。与此同时,中央政法委下发文件,《关于推广基层共治经验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构建以群众为主体、科技为支撑、情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治理范式”。
春天深处,桃花初绽。小当归在作文比赛中写下一句话:“我的爸爸不是超人,但他让很多人变得勇敢。”
那天放学回来,她看见院子里摆满了花盆,十几位居民正忙着栽种新苗。何雨柱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一株海棠放进土里。
“爸爸,你在种什么?”她问。
“希望。”他抬头微笑,“只要根扎得够深,风吹不倒,雪压不垮,总有一天会开花。”
夜幕降临,火种档案系统自动同步最新数据。屏幕闪烁,跳出一行新提示:
【群体共情共振网络深度激活】
【社会免疫机制初步成型】
【传承印记覆盖率达91。6%】
与此同时,全国已有二十七个城市启动“类四合院”试点工程,逾万名基层工作者完成轮训。而在某偏远县城的社区服务中心墙上,贴着一张手抄标语:
“改变,从相信自己能改开始。”
远处,一盏灯亮了起来,接着是另一盏,再一盏。
光,正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