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文豪1983 > 第48章 共同警备区(第2页)

第48章 共同警备区(第2页)

志愿者轻声说:“是的,阿姨。她在美国,说很久没好好跟您说话了。”

老人颤抖着手拆开信,读着读着,突然捂住嘴蹲在地上。她女儿在信里说:“妈,我知道您一直怪我把您一个人留在国内。可每次视频看到您偷偷擦眼泪,我都想立刻飞回来。我不是不孝,我是怕我走了,您更孤单。”

陈默站在门口,没有进去打扰。他知道这一刻,不需要任何人见证,只需要母女之间那份迟来的对话静静流淌。

回到办公室已是傍晚。林晚正在整理最新一批投稿材料,抬头看他一眼:“西安那位老赵的儿子走了,临走前捐了一万块钱,说是给他爸办一场‘迟到的追悼会’,请我们帮忙录一段集体告别。”

陈默点头:“安排下去吧,找几个曾受他父亲影响的矿工家属,每人说两句话。不用煽情,就说真话。”

林晚忽然问:“你说,如果我们不做这个项目,这些人的话,会不会一辈子烂在肚子里?”

“大概率会。”他低声答,“就像我父亲,直到去世都没说过一句‘我爱你’。但他会在下雨天往我包里塞一把伞,会在我熬夜写稿时默默端来一碗热粥。他的爱,全都藏在动作里。”

她沉默片刻,又道:“可动作会消失,语言才能留存。”

“所以我们要做这件事。”他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只是为了不让那些没说出口的话,随着呼吸一起消散。”

几天后,他们在矿区礼堂举办了那场特殊的追悼会。没有挽联,没有黑纱,只有一台录音机循环播放着家属们的留言。当老赵儿子按下播放键,放出他自己录制的那段话时,整个礼堂鸦雀无声。

结束后,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矿工拉着陈默的手说:“小伙子,谢谢你。我这辈子没跟儿子好好谈过心,明天我就让他带我去拍张合影,我要录一段话,告诉他??爸爸其实一直以他为荣。”

十一月初,“倾听信箱”上线了一个新功能:语音树洞地图。用户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录音定位到某个具体地点??老家的院子、学校的操场、车站的长椅……后来者若恰好路过,便可扫码聆听。

最热门的一个点位,位于东北某小镇的火车站台。那里有一段录音,是一位母亲在儿子离乡打工前夜录下的:

>“柱子,妈不会用智能手机,这是托站长帮忙录的。你要走了,妈说不出挽留的话,怕你难做。可你记住,家里灶台一直温着饭,炕头给你留着铺盖。你想家了,就回来。别怕没出息,妈不怕。”

这段录音被听过一万两千多次。有人留言:“我在南方城市听到了我妈家乡的声音,当场泪崩。”也有人说:“我按地址找到了那个小站,拍了张照片发给她,她说那是她这些年最开心的一天。”

陈默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声音,是否也能成为一种文化遗产?

他向文化馆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建立“民间情感档案库”,将所有经授权的录音进行数字化保存,并开放给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研究使用。他在提案结尾写道:“我们记录的不只是个体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呼吸。当未来的人们回望此刻,他们不该只看到经济数据与科技进步,还应听见千万普通人藏在沉默中的心跳。”

提案通过那天,他独自去了趟郊区公墓。

父亲的墓碑前已清扫干净,杂草拔除,新摆了一束白菊。他从包里取出一台迷你录音机,放在碑前,按下播放键。

是他前几天录的:

>“爸,我又来了。项目越做越大,很多人叫我‘陈老师’,可在我心里,我还是那个被您默默跟出三条街的孩子。”

>

>“今天有个读者来信说,听了王建军的故事,终于给父亲打了电话。他说:‘原来我爸不是不爱我,只是不知道怎么说。’那一刻我觉得,您也在听。”

>

>“我会继续做下去。不是为了弥补什么,而是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像您一样的父亲,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

>

>“天冷了,我给您带了双棉鞋垫,放碑后面了。您要是夜里回来,踩着暖和些。”

>

>“下次来,我给您讲讲更多人的故事。您以前不爱听闲话,这次……能不能破个例?”

录音结束,他静坐良久,才起身离开。

冬至那天,团队举办年终总结会。所有人围坐在会议室,桌上摆满了各地寄来的礼物:甘肃的手工刺绣、云南的普洱茶、内蒙古的奶豆腐……还有一封来自台湾高雄的信。

寄信人是一位八十二岁的老兵,说他年轻时随军赴台,七十年未曾返乡。他在广播里听到“倾听信箱”的节目,辗转托朋友找到联系方式。

>“大陆的朋友们:

>

>我姓周,湖南衡阳人。十六岁那年被人抓壮丁带走,从此再没见过爹娘。我娶妻生子,落地生根,可梦里总是湘江的水声。”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