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 第0318章 飞来横祸比窦娥还冤的沈一贯(第1页)

第0318章 飞来横祸比窦娥还冤的沈一贯(第1页)

近四更天,京师南郊。

锦衣卫的一处据点中,凶手马汉勇、赵大柱、石三已被折磨得没了人样。

石青看过三人的证词后,认真思索起来。

目前他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沈尧山被刺杀乃是一件雇。。。

暴雨停歇后的第七日,京畿大地蒸腾起一层薄雾,像是大地吐纳着劫后余生的气息。田间农人赤脚踩在湿泥里,弯腰插秧,口中仍哼着那首传遍南北的童谣:“青衫孤臣问苍天,血染丹陛火种传。”歌声低回,却如根须扎进泥土深处,悄然蔓延。

而在千里之外的滇南村落,白发塾师已不复讲学。他卧于茅屋竹榻之上,气息微弱,双目半阖,手中仍攥着那面碎裂的铜镜。窗外,山风穿林而过,吹动檐下悬挂的一串铜铃,清音袅袅,似是回应着他一生未尽之语。

村中医者守在床前,握着他枯瘦的手腕,低声唤道:“先生,您撑了这么多年,该歇一歇了。”

老人嘴角微动,竟露出一丝笑意:“我……没歇过。”

他缓缓抬起手,指向墙上一幅用炭笔勾勒的地图??那是大明疆域图,密密麻麻标注着十二个红点,皆以细线相连,形如经脉贯通全身。

“藏经会……还在吗?”

医者哽咽点头:“在。杭州文澜阁昨夜飞鸽传信,说又有三人持八卦铜钱前来接任守灯人。”

“好……”沈念闭上眼,“只要灯不灭,我就没死。”

话音落下不久,一道闪电撕裂夜空,雷声滚滚自点苍山顶滚落,惊起林中宿鸟纷飞。就在这电光乍现之际,老人胸口最后一口气悠然散去,眉宇间却无悲无惧,唯余一片澄明。

村民自发为他殓葬,不用棺椁,只以粗麻裹身,依其遗言埋于村东山坡之上,面朝北方。坟前无碑,仅立一竹牌,上书四字:“史官沈念”。翌日清晨,忽见坟头生出一株野梅,枝干挺拔,花色雪白,香气清远,竟非本地所产。

与此同时,京城紫禁城内,乾清宫灯火通明。年轻的天启帝正伏案批阅奏章,眉头紧锁。魏忠贤立于侧后,目光阴沉地扫视着一份刚呈上的密报:《万历初政实录》已在江南多地现身,民间私刻盛行,甚至有士子集众诵读,称“此书乃国之良心”。

“陛下,”魏忠贤轻声道,“此书妖言惑众,煽动人心,若不严加查禁,恐酿大乱。”

天启抬眼看他:“你说它是妖言?”

“正是。”

“可朕听闻,父皇临终前也曾读此书落泪,叹曰‘吾负忠臣’。”

魏忠贤脸色微变,旋即跪地叩首:“先帝仁厚,然今时不同往日。天下需稳,不宜再提旧事。”

天启沉默良久,终于提笔写下朱批:“凡私藏《实录》者,一律收缴焚毁;胆敢传播者,斩立决。”

然而就在圣旨颁出当夜,内阁值房一名小吏悄然将抄本塞入送往南京的贡船夹舱之中。他做完此事,回到家中写下绝笔:“吾祖曾为沈公门下走卒,今还一诺。”随即投井。

自此,《万历初政实录》如同幽灵,在禁令之下愈发猖獗。它出现在寺庙藏经楼、书院夹壁、商旅行囊、甚至宫女绣鞋之内。有人将其拆解成二十四篇短章,伪装成《列女传》续编流入市井;有人将关键段落谱成南曲,在酒肆茶楼弹唱,名为《孤臣吟》,听者无不潸然泪下。

更令人震惊的是,崇祯元年春,刑部大狱中一名待斩死囚高呼无罪,自称乃当年参与劫囚的退伍边军,亲历太行山伏击全过程。他说:“那夜并非盗匪作案,而是藏经会三百义士舍命相救!我们中有十七人战死,尸体被抛入深涧,连名字都没留下!”

审官震怒欲杀之灭口,但消息早已外泄。数日后,北京城多处城墙出现血书:“沈念不死,正义长存!”

此时的崇祯帝,年方十七,锐意振作。他登基之初便铲除魏忠贤,清算阉党,重开经筵,广纳直言。当他第一次读到《万历初政实录》原本时,整整三日未出乾清宫,期间数次掷卷痛哭。第四日清晨,他召集群臣,当庭质问:“尔等可知,万历五年五月十五,天坛黑烟冲霄之时,朕的父亲??那时还是太子??曾在东宫跪泣整夜,求冯保放沈念一条生路?”

满朝文武默然低头。

“你们都说新政扰民,祖制不可违。可你们谁还记得,洪武爷定下的规矩里有一条:官员贪墨八十两以上者,剥皮实草,悬于衙门前示众!如今一个冯保,田产百万亩,收租三十万石,你们却说他是‘功臣’?!”

他猛地站起身,声音颤抖:“朕不怕做孤家寡人!若天下皆默,我必独鸣!”

此言一出,殿中百官悚然动容。有老臣老泪纵横,伏地叩首:“陛下圣明,沈公有知,九泉亦当含笑。”

崇祯遂下诏追谥沈念为“忠烈公”,建祠于京师西郊,每年春秋致祭。又命翰林院重新修纂《神宗实录》,以《万历初政实录》为主要依据,并特别注明:“此稿源自民间遗书,补朝廷所缺,正史家之责。”

然而,真正的风暴并未平息。

顺治七年冬,清廷设立明史馆,由大学士冯铨主持修撰《明史》。起初诸臣皆欲淡化沈念之事,称其“狂悖犯上,虽有微劳,不足掩罪”。直至顺治十年,一位汉臣悄悄呈上完整版《万历初政实录》,并附上骆思恭手书残笺、徽州药水显影技术说明及十二藏经地点考证。

顺治帝阅毕,久久不语。良久方叹:“明之亡,不在流寇,不在女真,而在上下相欺,真话不得闻也。”

他亲自批示:“沈念之事,务必详载入史,一字不可删减。”

又特加按语:“使斯人得行其志,则明运或可延百年。”

康熙六年,少年天子玄烨亲政不久,便微服出巡至徽州。他在紫阳书院驻足良久,亲手抚摸那块刻着“若天下皆默,我必独鸣”的无名碑石。随行大臣劝他移走此碑,以免激荡人心。康熙摇头:“此碑不激人心,只照人心。留着吧,让后来者知道,什么叫骨鲠之臣。”

他还特意寻访当年程山长后人,赐匾“守道传薪”,并在书院设“沈公讲席”,规定每年五月十五日举行“鸣史大典”,全体师生齐诵《实录》开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