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 第0318章 飞来横祸比窦娥还冤的沈一贯(第2页)

第0318章 飞来横祸比窦娥还冤的沈一贯(第2页)

>“五月十五,我登坛矣。乌云不开,但我开口。雷声未至,但我发声。纵使身死,声犹在耳。”

岁月流转,江山易主。到了光绪末年,一位留学日本归来的青年学子重返故土,在上海创办《新民丛报》。他在创刊号上发表长文《论史之功用》,引用沈念遗信中一句:“修史非为颂圣,乃为问责。”

文章轰动全国,梁启超读后拍案叫绝,亲笔题写刊头,并在日记中写道:“吾辈所求者,非新政,非强兵,乃使国人皆敢说真话耳。沈文烈,真吾师也。”

民国十三年,北平图书馆建成开放。馆长亲自主持古籍整理工作,在修复一批明代残卷时,发现一本破旧《春秋左传注疏》,内页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笔迹苍劲有力,与《万历初政实录》完全一致。最末一页写着:

>“余穷三十年之力,记一事,不敢虚;证一言,不敢妄。或谓我痴,或谓我狂,然千秋万代之后,自有明白之人。

>史之尊严,不在庙堂钟鼎,而在寸心不欺。

>??沈念绝笔”

众人肃然起敬,将此书列为镇馆之宝,编号“国史001”。

抗战爆发那年冬天,日军占领北平,下令搜缴一切“反日思想书籍”。图书馆员连夜转移珍本,将《左传注疏》与《万历初政实录》残页一同封入铅盒,埋于后园古槐之下。带队的日籍学者听说此事,冷笑:“中国人迷信文字,以为几页破纸就能对抗枪炮?”

翻译犹豫片刻,低声回答:“他们信的不是纸,是人心。”

1945年秋,胜利消息传来,图书馆员掘出铅盒。盒中干燥如初,字迹清晰。他们取出那张焦边残页,轻轻展开,在阳光下朗声诵读:

>“五月十五,我登坛矣。

>乌云不开,但我开口。

>雷声未至,但我发声。

>纵使身死,声犹在耳。”

声音传出院墙,街头行人纷纷驻足聆听。有个穿学生装的女孩默默流泪,转身跑回家中,提笔写下第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也要成为那个说话的人》。

时光继续奔流。

2023年夏,国家档案馆举办“历史记忆特展”。展厅中央陈列着那片民国图书馆管理员收藏的残页,玻璃柜旁播放一段AI还原的声音??苍老而坚定,仿佛穿越四百余年风雨而来: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我记下了你们想抹去的一切。

>不是为了报复,

>是为了让未来的孩子们知道:

>黑暗从不曾赢,

>因为总有人不肯闭嘴。”

参观者络绎不绝。一个小男孩踮起脚尖,仰头问母亲:“妈妈,他说的‘不肯闭嘴’是什么意思?”

女人蹲下身,轻声说:“意思是,哪怕全世界都安静了,也总会有人站起来,说出真相。”

展厅尽头,一面电子屏循环滚动历代读者留言。最新一条来自云南大理某山村小学,署名“五年级全体同学”:

>“老师带我们去了点苍山上的沈公墓。我们每人献了一枝白梅花。

>老师说,他不是神仙,也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坚持写真实的人。

>我们决定,以后每次作文课,第一句话都要写:我要说真话。”

屏幕微光闪烁,映照出无数面孔。有的凝重,有的激动,有的若有所思。而在展馆地下恒温库房中,那十二册药水书写的《实录》副本静静安放,等待下一个世纪的开启。

某夜,值班员巡视至库房门口,忽然听见细微响动。他推门查看,只见监控画面一切正常,唯有一册原本封闭的匣子微微开启,内部温度计显示上升0。3℃。他走近细看,发现匣内帛书边缘竟泛起淡淡金光,隐约浮现一行新字:

>“新的谎言正在滋生,

>新的火种亟待点燃。

>我仍在等,

>下一个开口的人。”

他怔在原地,良久才缓缓合上匣盖,低声说道:“您不必等太久。”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落大地,宛如四百年前那个雨夜之后的第一缕晨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