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清晨,东京来使抵达,带来江宁公亲笔信函:
**“时限已到,即日迎返。钦差三日后启程,望早作准备。”**
王小仙看完信,静静坐在院中,直到日暮西沉。
她没有哭,也没有怒,只是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发,一遍遍唤他的乳名:“昭儿……昭儿……”
这是她给他取的名字,意为“光明归来”。
但她知道,从此以后,这个名字将不再属于她。
***
离别的那天,天空湛蓝如洗。
钦差车队停在宫门外,旌旗肃立,甲胄鲜明。宋军将领上前揖礼,请王小仙交割孩子。
她最后一次为孩子换上亲手缝制的羊毛小袍,系好帽带,亲吻他的额头,然后缓缓将他递出。
孩子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突然大哭起来,伸手要她。
王小仙强忍泪水,轻声说:“去吧,娘会一直看着你。就算你看不见,娘也在。”
车队启动,渐行渐远。
她站在原地,直至身影消失在地平线尽头。
风吹起她的发丝,扬起尘土,也吹散了最后一丝温度。
但她没有回头。
因为她知道,有些告别,是为了让另一个生命真正开始。
***
数月后,东京皇宫。
赵顼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
孩子站在殿前,穿着合体的小幅紫袍,神情怯生生的,却不肯低头。太医查验血脉,翰林考校学问,一切符合预期。
赵顼凝视良久,终是伸出手,将他抱起。
那一刻,整个宫廷屏息。
没有人知道帝王心中翻涌着怎样的情感??是愧疚?是骄傲?是恐惧?还是希望?
唯有江宁公站在廊下,望着这对父子,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
他知道,这场长达十年的布局,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前方仍有风雨,仍有暗箭,仍有无数双眼睛盯着那个孩子的头顶,盘算着未来的皇冠。
但他也相信,只要制度已经埋下种子,只要人心已经开始改变,那么哪怕他今日倒下,明日也会有人继续推着车轮前进。
因为变法之路,从来不是一人之事。
它是千万人用血、泪、信念与时间共同铺就的长道。
而此刻,在遥远的兴庆府,春雷再次响起。
新一批学堂的学生正齐声诵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声音穿越黄沙,传向四方。
历史,正在悄然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