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 > 第355章 我要送你一间剧院(第2页)

第355章 我要送你一间剧院(第2页)

当晚,他回到公寓,打开邮箱,发现一封来自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邀请函:

>尊敬的林昭先生:

>我院拟举办“海外华语写作国际研讨会”,诚邀您作为keynotespeaker出席。会议主题为“离散与归返:当代华人文学生态”。若您方便,亦可安排一次故乡采风活动……

信纸很薄,字迹工整。林昭盯着“故乡采风”四个字看了许久,指尖微微发烫。

他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破旧的相册。那是母亲去年寄来的,里面全是老宅的照片:天井里的青砖、厨房外的竹架、后院那棵百年龙眼树。每张照片背面都有她娟秀的批注:“这是你小时候最爱爬的墙。”“这扇门坏了三次,都是你踹的。”“灶台还在烧柴,火苗还是蓝的。”

他翻到最后一页,是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父亲站在中间,神情严肃;母亲抱着年幼的他,笑得温婉;祖父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一支毛笔,像是刚写完什么。

林昭突然想起,祖父一生未曾出过香山,却能背诵整部《离骚》,还能用篆书写杜甫的诗。他曾问:“爷爷,您没去过北方,怎么懂那么多?”老人眯着眼睛说:“读书人走的路,不在地上,在纸上。”

如今,他自己也成了纸上行路人。

他坐回桌前,提笔给中山大学回信:

>尊敬的组委会:

>感谢盛情邀请。我愿出席此次会议,并接受采风安排。另有一请求:若可行,请协助联系当地档案馆,我想查找一份1902年的土地契约文书,涉及香山县翠亨村一处祖产……

写完,他又加了一句:

>或许,我也该回去看看那座桥了。

发信后,他打开文档,继续撰写新长篇《炭笔桥》。这一次,他不再回避自己的出身,也不再刻意强调“融合”。他让主角成为一个归国的知识分子,在整理家族遗物时,发现祖父留下的数十本手稿??不是诗词,也不是家训,而是关于桥梁结构的研究笔记。原来老人年轻时曾梦想建造一座连接大陆与海岛的大桥,图纸画了一摞又一摞,最终因战乱与贫困搁浅。

小说第一章结尾,主角站在废弃的老码头,手中捧着泛黄的设计图,心想:

>原来我们家族的命运,一直是试图跨越不可逾越之物。父亲跨越阶级,我跨越海洋,而祖父,想跨越的是海浪与陆地之间的虚空。我们都失败了,却又都在失败中留下了痕迹??就像炭笔画的桥,虽不能通行,却证明有人曾试图抵达。

深夜,林昭合上电脑,走到阳台上。巴黎的灯火如星群铺展,远处圣心堂的轮廓在夜色中浮现。手机震动,是伊莎贝尔的消息:

>听说你答应回国了?

他回复:

>是。下个月启程。

片刻后,她回:

>替我看看那棵龙眼树还在不在。

他笑了,抬头望向星空。

三天后,阿诺?勒克莱尔的文章终于刊发,标题赫然是《林昭:真诚的模仿者?》。文中列举了《回声街》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雪国》在氛围营造上的相似性,又指出其叙事节奏接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结论写道:“林昭的作品固然动人,但其美学资源显然高度依赖既有的西方现代主义范式,所谓‘原创性’值得商榷。”

文章引发热议。支持者称其“敢于揭露光环背后的文本债务”,反对者则斥之“以偏概全,混淆影响与剽窃”。社交媒体上,话题#林昭是否原创#迅速登上热搜。

林昭没有回应。他正在打包行李,准备启程。

临行前夜,让-皮埃尔在“左岸灯塔”为他办了一场小型送别会。客人不多,都是熟面孔:书店老板、隔壁画家、常来读诗的女学生。大家轮流举杯,说着祝福的话。

轮到让-皮埃尔时,他举起咖啡杯??他们坚持不用酒??说:“林昭,你知道为什么我喜欢你吗?不是因为你成了作家,而是因为你始终像个学生。每次来,都带着问题,带着困惑,带着还没写完的草稿。这座城市需要这样的灵魂。”

林昭眼眶微热:“谢谢你们,让我在这里,找到了说话的方式。”

第二天清晨,飞机从戴高乐机场起飞。云层below,巴黎渐渐隐没。林昭靠在窗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这些年的心得:

>1879年,福楼拜说:“作家应像上帝一样,存在于一切之中,却又nowherevisible。”

>可我觉得,作家更像一座桥??连接生与死,过去与未来,自我与他者。

>我不再追求invisibility,我只想清晰地存在一次。

飞机穿过气流,轻微颠簸。他合上本子,闭目养神。梦中,他又回到了那个冬日的天井。

祖父仍在画画。

这一次,林昭蹲下身,拿起另一支炭笔,轻轻地,在桥的一端添上了台阶。

老人看了看,没说话,只是笑了。

阳光洒在青砖上,映出两人长长的影子,连在一起,像一条终于落地的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