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共十一个集团军,他们三兄弟就掌握了四个,这太离谱了,打仗的时候没什么,和平时期必须限制一下。
正好海军那边也缺个能镇场子的大將,白广泰、桑世杰、繆友珍,这三个水师將领的资歷和功劳还是太浅了,做舰队司令可以,做海军军种司令就有点不够格。
而方国珍、陈友谅他们又不是鲁锦的自己人,自然也不可能让他们坐这个位置,放眼全军,还真就只有廖永坚最为合適。
最后还有刘福通,这个『第十一集团军的总兵,鲁锦也大方的给了个颖国公。
虽然他不是鲁锦的嫡系,但这人怎么说也是红巾首义,第一个起兵反元的人,且在鲁锦起事发育的初期,在北方死死挡住了元军的进攻,给鲁锦爭取了发展壮大的时间,哪怕这並不是他有意为之,鲁锦也承这个情。
还有最后的中原决战之时,刘福通也很识时务的选择了投降,虽然是被鲁锦包围之后被迫投降归附的,但归附就是归附,起码减少了士兵伤亡,为提前结束乱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再说军中像刘福通这样不属於圣武军嫡系,而是其他势力归附的將领,还有许多,鲁锦需要给这些人立一个榜样,只要诚心归附,自己就不吝赏赐和重用。
就当是千金市马骨吧,也给刘福通封了个国公,因为其主要作战区域就在潁州一带,故而封颖国公。
除了这十一个司令、总兵之外,还有一些职位只做到中將军长一级,但资歷却无比深厚的將领,这次也在册封国公之列。
比如第一个投奔归附鲁锦的降將叶升,早先帮鲁锦活捉朱亮祖,之后又带过一段时间骑兵,还是鲁锦的骑术老师,枪棒老师,后来又跟著杨璟一起打江浙的东征战役,以及后来北伐时攻打辽东,功勋卓著,资歷深厚,特封为辽国公。
类似的还有骑兵將领郑用,鲁锦打左君弼之前投奔的,封庐国公;禁卫军的两大统领,鲁锦的心腹铁桿班底,朱寿封越国公,张温封舒国公;
还有几个军长级別的巢湖元老,赵庸、赵仲中两兄弟,一个芮国公,一个莒国公;张德胜,封魏国公。
以及鲁锦攻破庐州后,和杨璟同一批自带兵力前来投奔的徐用,封曹国公。
还有徐州芝麻李所部的毛贵,封宋国公。
在这些外部势力归附的將领当中,不能只有刘福通一个国公,不然这些將领容易抱团,给芝麻李势力的毛贵也封个国公,就能分化他们,方便鲁锦控制。
再说徐州芝麻李所部,在反元,抵抗元军这方面的功劳也不小,这个国公也是他们应得的。
最后还有水师的白广泰,封蘄国公。
虽然在圣武军中,三个水师团一直都只是担任辅助角色,但白广泰的水师一团功劳尤其突出,尤其是长江口的崇明沙一役,击败了方国珍的庞大水师,掩护了杨璟东征战役的侧翼,在后方空虚之时,有力的保卫了南京中央。
还间接造成了方国珍的暗中归附,以及缴获170余条海船,为圣武军海军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之后更是辅助第三方面军打完了山东战役,以及后来的北伐战役辽东部分,大明建立之后,从江南海运军粮供给辽东,也都是白广泰在做,没有功劳有苦劳,特封为蘄国公!
蘄是白广泰的老家,他籍贯是蘄春人。
最后还有文官封国公者,一共只有三人。
文相李善长,还是和原歷史一样,筹备粮餉有功,封韩国公。
武相冯国用,协助鲁锦管理军队有功,主要是扩军、练兵方面,为圣武军中后期的快速爆兵有突出贡献,封兴国公。
总参谋部包毓,执掌情报局细作有功,封信国公。
以上,活著受封国公者一共25人,其他就都是些侯爵,伯爵这样子,比如目前还是军长的徐达,因为资歷浅,职位也不是特別高,这次只封了一个九江侯。
还有同为军长的邓顺兴,邓愈他爹,同样因为资歷浅,战功少,这次只封了一个南雄侯,而职位还在他之下的胡大海,甚至只封了个伯。
圣武军全军一共11个集团军,22个军,44个师,还有一些骑兵师,禁卫师之类的,加起来一共五十多个师。
除了那20多个国公外,这次册封的侯爵也有二十余人,伯爵近四十人,其中不仅有武將,还有夏煜、詹鼎这样的军师参谋,这两人都获封伯爵,江寧伯夏煜,寧海伯詹鼎。
以及负责打造装备的元帅府营造司掌司许济川,这傢伙三年之內建起了三座铁厂,给全军打造了多少兵器甲冑,火枪火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当初鲁锦也许诺过,只要他把后勤搞好,一定少不了他的爵位,这次直接封了个铁官侯。
另外,鲁锦这次大封开国功臣,还有个和以往朝代不同的地方,以往的朝代封爵位,往往还顺带有食邑多少户,这个食邑根据不同朝代,有实封有虚封。
然而鲁锦这次並没有封食邑,而是直接赏钱,反正这次汪大渊弄回来的金银够多,今后还有源源不断的金银运回来,那不如乾脆赏金银。
於是最后制定出赏赐標准,公爵每人一万两白银,五个方面军司令,还有李善长、冯国用,这七个人额外再多加一千两黄金。
侯爵每人八千到五千两白银不等,视功劳而定,伯爵每人一千到三千两白银,全加起来总共也用不了一百万两,很划算。
这次赏赐为一次性奖赏,並不是今后的常態,主要用来奖励给他们,拿来改善一下生活,鲁锦这个皇帝並不小气,黄金白银在元末明初这个时代还是很值钱的,购买力並不低,一万到几千两的银子,足够改善生活了。
现在给足了赏赐,以后要是再作奸犯科,欺压百姓,就別怪他这个皇帝不讲情面!
另外还有海外赐田,就像朱重八在北海道的三千亩赐田一样,这个以后再说,目前大明掌控的海外土地还太少,晚些时间再分也不迟,这种实封的低税赐田,可比虚封的食邑实惠多了。
哪怕他们自己不愿移民海外,派个管家什么的去经营海外庄园,也比吃食邑俸禄更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