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也明白,越是如此,越要守住人心底线。
第二天,他联合十二位居民代表联名提交《关于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书》,并通过市政热线、信访平台、媒体信箱多渠道发声。他在建议书中写道:
“一座城市的灵魂,不在高楼大厦,而在街巷烟火。四合院承载的不仅是砖瓦,更是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改造不应是抹除,而应是重生。我们愿自行筹资修缮,只求留下这片家园。”
与此同时,他发动群众拍摄“我家的老物件”“院里的四季景”系列短片,上传至新兴的市广播站视听平台。短短一周,点击破万,评论区满是共鸣:“这是我们共同的童年。”“别让推土机碾碎乡愁。”
舆论迅速升温。
市规划局不得不召开听证会,邀请专家、居民、开发商三方对话。
会上,一位建筑学者展示图纸:“这类四合院具备典型的京派民居特征,具有保护价值。”
开发商代表则坚持:“容积率太低,经济上不可持续。”
轮到何雨柱发言时,他没有讲理论,而是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52年建院时的全家福,三十多人挤在门前,笑容灿烂。
“各位专家、领导,”他声音平稳,“你们看到的是建筑,我们看到的是家。如果一定要拆,请问这些老人去哪儿安放晚年?这些孩子去哪里传承家风?”
全场寂静。
最终,市里作出折中决定:四合院整体保留,列为“城市更新试点保护区”,政府提供专项资金用于修缮升级,原住户优先回迁。
消息传出,全院沸腾。
贾东旭激动得眼眶发红:“柱子,你是真把咱们护住了。”
他只是轻轻摇头:“不是我护的,是我们所有人一起争回来的。”
春天彻底来了。
院子里的桃花开了,蜜蜂嗡嗡飞舞。何雨柱在墙上钉了个新木箱,挂上牌子:“意见收集箱??你说,我听。”底下还画了个笑脸。
每天清晨,他都会打开箱子,取出纸条,一条条阅读、登记、回复。有的写“希望装路灯”,有的说“猫狗打架烦死了”,还有孩子歪歪扭扭地画了个愿望:“想要个滑梯。”
他都认真对待。
因为他知道,伟大的治理,从来不在宏大的宣言里,而在这些琐碎的愿望之中。
五一过后,市里下达新任务:组建“青年干部帮带计划”,选派十名优秀基层干部指导百名新人。何雨柱名列导师榜首。
第一个来找他的,竟是当年在培训班嘲讽他的许志明同僚??那位冶金局干部的儿子。年轻人满脸羞愧:“何主任,我以前瞧不起您,觉得您没学历、没背景。可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本事,是能让老百姓过得更好。”
何雨柱笑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明天跟我去趟福利院,看看什么叫‘服务’。”
夏初的一个傍晚,他坐在院中老槐树下乘凉,小当归依偎在他怀里数星星。秦淮如端来一碗绿豆汤,轻声问:“累吗?”
“累,但值得。”他接过碗,喝了一口,甜意沁心。
远处,孩子们在新建的简易滑梯上欢笑奔跑,老人们摇着蒲扇聊天,炊烟袅袅升起,饭菜飘香。
他望着这片熟悉的屋檐,心中平静如水。
系统提示悄然浮现:
【体魄进度:81%】
【主线任务完成度:63%】
【新成就解锁:守护者之誓(成功捍卫集体家园)】
【下一阶段提示:培育继任者,实现权力平稳传递】
他低头看着怀中的女儿,忽然轻声说:“小当归,你想不想将来也像爸爸一样,为大家做事?”
孩子眨眨眼:“只要能天天吃你做的炸酱面,我就愿意。”
他哈哈大笑,笑声惊起了树上的麻雀。
夜风拂过,带来初夏的暖意。
他知道,风暴还会再来,敌人也不会消失。但只要人心不散,灯火不灭,他就永远不会孤单。
而这四合院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声笑语,都是他战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