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鸦雀无声。
随后,他提出三项建议:
1。建立“民情直通车”平台,居民扫码即可上报问题,系统自动派单并限时反馈;
2。推行“微权力清单”,明确社区干部哪些事能做、哪些事要集体议决;
3。设立“群众评议日”,每季度由居民匿名打分,评分低于60分的干部需公开述职。
话音落下,掌声如潮。
市政研室主任当场表态:“这三个建议,我们将纳入年度改革重点工程。”
散会后,组织部老部长拍着他肩膀说:“小何啊,你这一炮,打得响。”
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回到四合院,已是傍晚。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问大会好不好玩,小当归趴在他背上不肯下来。秦淮如在一旁笑着摇头:“你以后就是大人物了,可别忘了咱这小院子。”
“忘不了。”他抱着孩子走进厨房,“这里才是我真正的办公室。”
然而,风浪并未停歇。
一周后,市纪委突然派人来调查“议事厅是否涉嫌越权执法”。原来有匿名举报称,四合院曾私自扣留一名偷窃煤球的小贩长达六小时,并强迫其写检讨书,属于“非法拘禁”。
消息传来,全院哗然。
刘海中急得团团转:“那是去年冬天的事!那人偷了五家的取暖煤,大家气不过才拦下他,后来还是报了派出所处理的!”
易中海叹气:“可人家咬住‘扣留六小时’不放,要是真查起来,柱子刚立的名声就要受损。”
何雨柱却很冷静。他翻出当时的会议记录、签字名单、派出所接警回执,一一整理成册,主动递交给纪检组。
同时,在院委会上宣布:“从今天起,议事厅所有决议必须附带法律依据条款,并由我本人签字确认。重大事项提前报备街道司法所。”
他还做了一件事??邀请街道法律顾问每月来院里举办一次“法律夜校”,教大家什么是正当防卫、什么是侵权边界。
“我们不怕查,但我们得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他对众人说,“敌人不会因为我们善良就不攻击,但我们可以让他们找不到破绽。”
果然,半个月后,纪委通报:经查,举报内容部分失实,四合院未发现非法拘禁行为,相关处置符合当时情境下的合理限度。但建议进一步规范流程,防止争议。
一场危机,化为推动制度完善的契机。
与此同时,他的影响力正悄然扩散。
西城区一个老旧家属院效仿“议事厅”成立自治小组,三个月内解决了十年未通的下水道问题;南关街道将“红色代办员”写入年度考核指标;就连市电视台也开始策划专题片《身边的治理》。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何雨柱不动声色织就的关系网。
他每周固定拜访三位退休老干部,请教政策沿革;每月请两位年轻干事吃饭,倾听基层真实困境;每逢节日,必给环卫工人、保安大叔送亲手做的点心。他从不高高在上,却总让人觉得??这个人靠得住。
某日深夜,系统提示再次响起:
【社会影响力网络构建进度:43%】
【获得新称号:“基层火种”(影响力辐射至三个街道)】
【奖励解锁:舆情感知能力(可预判公众情绪走向)】
他正在灯下批阅文件,忽然心头一动,仿佛听见风吹过树叶的沙响,又似人群低声议论。闭眼凝神,竟清晰“听”到一段对话:
“听说了吗?区里要拆平房建公寓,咱们四合院也在规划红线内!”
“真的假的?那可是祖宅啊!”
“可人家说是为了‘城市更新’……”
他猛地睁眼。
这不是真实声音,而是系统赋予的舆情感知??一种基于数据流动的情绪预警。
他立刻行动,调取近期城建会议纪要,果然发现一份《老城区改造初步方案》,其中赫然写着:“拟拆除东大街以北传统民居群,建设综合性住宅小区。”
而四合院,正处于核心地块。
他知道,这场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难打。因为对手不再是许大茂那样的小人,而是裹挟在“发展”名义下的庞大机器。